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010年1月2日,“慈兴斋快餐”对外“营业”。与其他饭店不同的是,这里的饭可以“白吃”。两年零10个月过去了,这里累计提供免费午餐144000人次。140位老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赶上吃一顿中午饭,有的老人不惜骑行7公里早早来“占座”。“开始我们就是为了一顿饭,后来觉得这里比家好!”80岁的老人吴振英笑着说。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在家时时好,出门处处难”,特别是跨出国门的老人,由于方方面面的不便和种种不习惯,往往有一种“月亮还是故乡的圆”那种思乡心态。笔者在澳大利亚期间,通过与旅澳的老人接触,走进老人的内心,对他们的处境和心境做一些了解,发现多数老人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乐在其中,但也有部分老人感到哪好不好家乡好,恨不得马上打道回府才好那种感觉。  相似文献   

3.
车过日月山     
车过日月山,脑子里回响着一位牧羊老人的话:“天有天眼,地有地脉。”他说的是这里的地理特征。但是“天眼”指什么?是指日月吗?我没弄明白。“地脉”是指脚下这座山,可以肯定了。日月山给我的最深印象,也确实如老人所说,不愧为大地之脉。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寻乌县富寨村,人称“长寿村”。853人中70岁以上老人86个,其中无子无女12人,孤寡老人10人,每当人们由衷叹说“这里老人真有福”时,老人们都会说:“多亏我有一个孝顺‘女儿’李月娥呀。”富寨村没有养老院,乡政府、村委也没有指定李月娥照料老人;可是她却在37年中,精心照料过57位无子女或生活困难的老人。两年前,87岁的张兰把老人的丈夫去世了,她唯一的儿子也早在20年前为生产队筑河堤时淹死了。老人周子非常难过,李月娥便主动帮她拉柴洗衣,聊天拉家常,还两次把自己的‘党员困难户补助’送给老人治病。去年,春雨季节,…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见到阿兰先生是在《人民摄影报》总编司苏实先生的办公室里。身着土黄色休闲裤,灰色马夹的他,有着欧洲人典型的深邃的双眼和高挺的鼻梁,尤其是那一抹“恩格斯”式的大胡子,使他看上去象一位英俊而潇洒的艺术家。阿兰·朱利安先生是法国的一位著名摄影工作者。因受其舅舅马克·吕布(法国著名摄影家)的影响,从小便对摄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把摄影事业当作是自己的生命,辛勤耕耘。他曾作过世界许多著名杂志的图片编辑,也曾为举办各种类型摄影展览而奔波于美国、法国之间。这次,他接受《人民摄影报》的邀请,带着世界各国许多著名摄影家的作品,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山西平遥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阿兰对于平遥的热爱,连我这土生土长的平遥人都自叹不如。曾有一位记者问到:“无论这次摄影节成功与否,您下次的国际摄影节会在哪里举行?”阿兰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在平遥。”确实,平遥这座精美无比的古城给阿兰留下了太多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城墙,这里的民居,这里的街道,这里的人民无一不让他感到惊讶。也正是这座古城,架起了中外摄影的桥梁,开启了全世界摄影工作者的盛会。做为一名翻译,我在与阿兰一起工作的十几个日日夜夜里,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作...  相似文献   

6.
寻根小记     
聂先道  郭玉景 《台声》2001,(1):43-43
2000年10月,4位陌生人来到湖南省津市市委台办,走在前面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后面跟着一位70多岁的老妪,由一男一女两位中年人搀扶着。“我是津澧人”,老者前脚刚一进门便迫不及待地说。老人非常激动,颤抖着拉住台办工作人员的手,“我到家了!”  原来老人名叫邹高协,已经85岁了,出生在这里,但是由于离乡多年,老家在什么乡什么保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个地方叫“百步磴”。邹高协老人14岁随父经商,后弃商从军参加抗日,1949年与太太陈玉华一道去了台湾。老人指着后面的一对中年男女说:“这是我的儿子邹冠军和儿媳妇陈贵…  相似文献   

7.
刘清泉,今年七十有六,对古树情有独钟。 1989年12月,北京民族文化宫,全国首次古树图片展在这里举行并引起轰动,许多中外知名人士和各界群众纷纷前往观赏,对展出的一幅幅珍贵古树图片发出惊叹。殊不知,它的摄影作者就是刘清泉这位古稀老人。 在春暖花开的一个日子里,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这位老人。  相似文献   

8.
檀国柱 《台声》2011,(10):88-89
每天,在北京西单婚纱摄影一条街上,都在忙着为北京的新娘们打造生命中最绚丽的一刻,用婚纱摄影见证、留住新人们的一生缘分;这里还上演着一幕幕“爱”的故事:茫茫人海,一对对新人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直到“死生契阔,生死与共”……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 《黄埔》2010,(4):24-25
在惠州市政府行政中心大院内的一座办公楼上,有一大间办公室,有两位耄耋老人一丝不苟地、隔天轮换到这里上班。这里就是广东省惠州市黄埔同学联络组的办公地点,两位老人是联络组长魏成和副组长郑雄。今年4月13日上午,本刊记者专程来到联络组办公室,采访了联络组长、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魏成老人。  相似文献   

10.
漫步在济南街头(之二)本刊记者杨屹泰35个敬礼一天早晨,一位老大爷在济南历下区西门岗前骑车东行,正在值勤的历下交警大队中队长黄强上前拦住。先敬一礼说:“这是单行线不能东行。”老人挺倔:“我在这里走了几十年,还没碰上有谁不让我走!”黄强又敬了一个礼,继...  相似文献   

11.
她,不是哪一位老人的儿孙,对老人们口口声声叫她闺女。这里的老人和她都没有血缘关系,可她把老人当成亲生父母,把这里当成片自己的家。 她,就是河北省隆化县旧屯乡敬老院的服务员李孟芹。 1984年,乡里建起了敬老院挑选服务员,勤劳、贤惠的李孟芹是头一个人选。正值青春年华、时年28岁的她离开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条件简陋的敬老院。在这里,她一干就是18年。 来到敬老院之后,李孟芹像对待自己的亲人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每位老人、老人的被褥脏了,她主动拆洗;老人的衣服有洞了,…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高密市五保工作搞得好,全市29处乡包中心敬老院,7处被省评为“文明敬老院”,12处被行评为“文明敬老院”。若问他们有什么经验,答复是这里有8个“每”字。8个“每”率实际上是市民政局制定的8项制度即:每年召开2次会议,专题研究五保工作;每年的立一季度组织机关人员对五保老人进行走访;每逢过?携带慰问品对五保老人进行慰问;每年“老人节”民政局邀请市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进行视察,接受*督;每年的“老人节”市民政局协调各乡镇,组织者/参观旅游;每月的月头由乡镇民政办公室向乡镇中《〔敬老院集体发放生活费;…  相似文献   

13.
范佳富 《中国民政》2023,(12):17-19
<正>“老人家您好,经常来这里活动吗?楼下的社区医院能做康复吗?”“银发食堂有哪些菜?吃一顿自己要掏多少钱?”“在主城区运营综合养老服务旗舰店,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协助解决?”近期,江苏省民政厅主题教育调研组先后奔赴无锡市、苏州市等地开展调研。每到一处,调研组就主动走进老人们中间,拉家常、问需求、解难题。  相似文献   

14.
绵绵的细雨笼罩着初春南京的梅花山,梅树上圆圆的花骨朵儿在雨中显得分外妖娆。“海峡两岸梅花书画展”正在这里举办,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挥笔泼墨,抒发情怀。这其中,台湾梅花书画代表团的老人们各个神采奕奕,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笔者不由得走近他们……  相似文献   

15.
凌君 《台声》2001,(11)
我去台湾采访的日子里,在晨光里看着老人翩翩起舞,在公园里看着老人缓缓散步,在茶馆里看着老人悠悠地品茗,尤其是在马路旁看着老人骑着摩托车飞驰,使我产生了解台湾老人的愿望: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晚年?台湾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老人称作“银发族”。多好的比喻啊,这是辉映着雪山之光的群体,因为岁月的积累而饱含着聪慧。尽管儿女成人,颐养天年,许多老人的银发之下,仍然有一颗年轻的心。“活出快乐健康的余生”成为众多老人的信条。乐观是无价之宝在台北的一个老人协会里,有一个“银发族”的宣言,颇有启示性:“银发族”…  相似文献   

16.
记不清和那位卖报老人是怎样认识的了,他说见到老人骨瘦如柴的样子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只想尽自己最大能力帮老人一把。“一份报纸。”他一向都是干脆地撂下2元钱转身便走了,虽然他也听到了老人“找你钱”的声音。一天、两天……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仍用2元买一份报纸,虽然工作忙时他也顾不上看一眼,但买报的习惯他却从未间断,而且风雨无阻。尽管他知道这样1元5角的利润也不会使老人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改变。老人“生意”好的时候“缺货”自然是难免的,但不管怎样老人总会保留一份,沐浴着小城的夕阳等那位不知名的保安到来。可是,有一…  相似文献   

17.
银色浪潮”以急速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它唤起了我们的许多思考。老年人是“包袱”还是财富?老年人由于走完了人生的大半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是我们社会的财富,然而这里有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健康。没有了健康,再有经验、再有才干,也难有所为,更不要说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需要靠别人来照料,难怪有些老人被人视为“包袱”。中国1.2亿老年人口中,7O%属于7O岁以下身体尚好仍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大家知道,老年人口资源的开发是缓解老龄化负面效应,降低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目前约占老年…  相似文献   

18.
乡情·灵动     
王亮 《两岸关系》2011,(8):71-72
盛夏的前门台湾街热闹非凡,在这里举办的两场不同风格的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7月20-7月29日,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乡土情·同胞情--2011走进台湾摄影展”在台湾会馆举办,摄影作品全部出自台湾在校大学生之手,记录台湾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徐刚 《今日广西》2008,(8):43-43
93岁高龄的以色列老人莎拉·罗斯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不久前。记者驱车来到耶路撒冷市郊的一栋公寓.探访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莎拉蕾长期在中国生活,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感情。1949年.莎拉从上海回到以色列,此后她与丈夫埃利亚胡·罗森伯格长期负责以色列总统府的摄影工作。先后为5位以色列总统拍照。堪称是以色列历史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20.
年月 《文明大观》2003,(1):16-17
10年前,我在黎明村里见到了一些难忘的情景:花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院落里,老人们品茶下棋;老人学校里,年轻人正手把手教老太太摆弄电饭煲、VCD等新式电器;夜幕降临,庄稼汉顾不了一天劳作的辛苦,早早来到文化技术学校“占位子”,这里总有一些农业栽培技术之类的讲座;农闲时,妇女们往图书文化室跑得更勤,她们慢慢翻读着自己喜爱的书,黝红的脸庞散发着求知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