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新宏 《群众》2012,(2):45-4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重心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当切实担负起领导核心责任,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融合俱进。  相似文献   

2.
张洪波 《中国民政》2011,(10):44-45
社区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家园,是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城市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焦点,在调节基层社会利益关系、融合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谨就如何从社区入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作一浅探,供商讨。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将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他们能拖就拖,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塞责……这些统统都是做事不到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1,(7):53-54
如何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这是淮安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全过程,这是淮安市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的新思路。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淮安市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2010年荣膺“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称号,涌现出“亲民淮安”、“平安淮安”、“和谐城管”、“阳光信访”等一批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亮点。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能融入、为什么要融入、怎么样融入基层社会管理,这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简要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利幸 《党建研究》2011,(10):55-56
导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宁波市北仑区在探索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通过综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切实增强了基层社会管理合力与效能。提高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基层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使之相融共进,是当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中心议题。在这方面,遵义市各级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做法值得关注。一、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融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基层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良性互动成为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分析,社会利益体系分化后,随着人权、公民权的确立,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内在统一的。因此,市民社会中利益整合、权利发展与制度文明是基层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基本要求。而其主要实现途径是进一步深化治理理念,提高基层民主素养和增强基层政府制度能力。  相似文献   

8.
1.认识不到位,实施中拖推。在事业单位中,不论是原固定工,还是新进人员,依然认为固定工是长期工,聘用制是合同工、短期工。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出现公家的单位公家管,有利的工作大家管,为难的事情没人管的现象。事业单位除少数由各级党委、政府直接管理外,大多隶属于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由于都是国家举办,大家都争着做“好人”,办“好事”,对于实施全员聘用制持无所谓态度,顺着员工不想签订有固定期限聘用合同的愿望,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迟迟不能全面推开实施。  相似文献   

9.
柯利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0):57-60
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何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如何管理好社会冲突.做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是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邓小平凭借其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审时度势.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解决了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冲突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它的哲学思想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之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建设,强化城乡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钟其 《公安学刊》2011,(4):51-55
以县域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在县域经济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而且通过一系列重大社会发展战略.探索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经验,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效的经验支撑。与此同时,浙江省在基层社会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超越基层的宏观挑战以及附随于基层自身的微观问题。为此,必须从浙江省县域社会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基层党委领导体制,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改进和完善县域政府社会治理效能:建设相对完善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以促进社会管理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组织;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多样化渠道;塑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公共价值理念,以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潘川弟 《政策瞭望》2014,(11):42-4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新要求。社区、社团、社工“三社”工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但同时又面临着力量不足、资源不够、活力不强、负担过重等问题。如何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联动发展,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平湖市在“三社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两岸关系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交往和博弈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两岸人民行为的一种规则。本文是对社会资本理论在两岸关系理论应用的尝试,切入点是社会资本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构建之间的关系。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赖于两岸之间社会资本的塑造,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也为社会资本的重塑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一个综合的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的社会资本培育框架是政府权威结合社团交往的上下良性互动。正是政府和社团组织的合作和互动,使得两岸关系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作出了专门部署。"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嘉兴着力推动"三社"建设与互动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如何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这是淮安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全过程,这是淮安市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的新思路。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淮安市连续两年荣获  相似文献   

16.
一、目前基层人大代表履职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社会和民众对于代表及人大工作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就现实而言,基层人大对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让代表充分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认识高度还不够,代表自身职责意识与社会现实需要和民众期望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民政》2011,(6):33-34
近年来,广州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声势大、势头猛,14个试点街道可谓是异彩纷呈,各出其招,今从中选取的三个街道特点各异:有新旧居民区组成的混合区,有浓郁西关风情的老城区,也有地处城中的商务区。他们是如何以街道为支点,以综合服务为杠杆,撬动上下,理顺机制的呢?请看下文:  相似文献   

18.
谢松何 《中国民政》2012,(11):20-21
社会组织因其在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日益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协同力量。近年来,湖北省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但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比较起来,总体质量还不高,作用发挥还不够。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湖北省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基层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因此,传统的城乡基层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需要确立新型城乡基层治理模式,需要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需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需要强化社会自治功能,从而实现由侧重管理向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转变;由侧重外部约束向外部约束与居民自治相结合转变;由条线的、单向的管理运行机制向网格的、互动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某中学百度BBS为例,探究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的过程与表现,分析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的可能影响因素,提出网络亲社会行为互动的三种模式:聚合模式、“偏离—回归—强化”链式模式和涟漪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