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皇帝相传就诞生在甘肃,故有"伏羲桑梓"之称。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13)
<正>6月22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共祭伏羲典礼活动在甘肃天水举行。台北当天也举行公祭伏羲大典。甘肃省政协代表组成甘肃伏羲文化交流团赴台湾参祭,共同开启华  相似文献   

3.
正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相传伏羲诞生于天水,创制了历法、八卦,教人渔猎饲养,倡导男聘女嫁,发明乐器歌谣,开启了民族文化之源。甘肃天水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公祭伏羲由来已久。始于春秋时期,明朝形成定制。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了公祭伏羲大典,举办首届中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天水的地方社会传统中,伏羲的形象大概可以归纳为先祖和山神,而对于基督徒来说,伏羲则是偶像。从伏羲的多重形象与乡村基督徒的信仰实践中,可以看到对同一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以及呈现在符号意义解读上的丰富和多样性,也反映出不同人群之间多样的互动关系,有助于从断裂与延续的过程中去理解中国乡村基督教,并进而丰富对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申志波 《台声》2022,(19):33-34
<正>在秋高气爽、“丰”景如画的季节,由全国台联指导,甘肃省台联承办的“龙脉相传青春中华”2022年全国台联第十九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甘肃分营于9月13日至19日在甘肃兰州、平凉、天水等地举办。来自上海、河南等省市的20余名台胞青年共同走进甘肃,感受伏羲文化、丝路文化,研学甘肃历史。  相似文献   

6.
田园 《两岸关系》2009,(12):62-63
11月8日至9日,由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台湾中华伏羲协会主办的2009伏羲文化北京论坛在北京飞天大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伏羲文化专家、学者及热爱、关心伏羲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120多人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参加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即新石器时代中期渔猎畜牧向农耕时代过渡的阶段,存在着中华文明肇启的伏羲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成就就是产生了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留给了我们当代人重要的精神财富,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形态的、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开端的伏羲八卦,以及作为中华民族性格基因的伏羲“盛德大业”的人生目的论。  相似文献   

8.
陈伟涛 《求索》2012,(8):207-209
伏羲信仰是中国原始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对共同祖先伏羲的崇信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结构功能论的视角来看,伏羲信仰具有相应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伏羲信仰能帮助民众调适情绪,具有一定的心理补偿作用。同时,伏羲信仰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敦风沐俗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此外,伏羲信仰还有社会整合、文化传承、娱乐和经济等方面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9.
湘雨 《协商论坛》2009,(4):13-14
太昊伏羲作为我们民族的缔造者,不仅是我们的血缘先祖,而且也是我们的文化先祖。太昊伏羲对我们伟大民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姓氏,制嫁娶。二是画八卦,奠定了我们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拜祭先祖的公祭之风可谓盛行,不仅排场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河南与甘肃抢“老子”、陕西与河南抢“黄帝”、“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然而,与各地政府“公祭搭台、经济唱戏”、争抢“祖先”的公祭活动相比,对人民英烈的祭奠却显得冷清得多,在被公祭的对象中鲜见英烈的身影。一些地方的烈士陵园甚至得不到足够的保护,有的几乎快要荒废了,有的被用于房地产开发,有的甚至沦为养鸡场和麻将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在清明节拜祭先祖的公祭之风可谓盛行,不仅排场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河南与甘肃抢"老子",陕西与河南争"黄帝","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然而,与各地争抢"祖先"、隆重开展公祭活动相比,对人民英烈的祭奠却冷  相似文献   

12.
羲皇故里     
《时事报告》2013,(1):2-F0002
羲皇故里——天水,是中华创世先祖——伏羲氏诞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构成了天水绮丽多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水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众多。天水正在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上海支部生活》2013,(2):60-60
神龙腾去,灵蛇又来。在中国人看来,蛇主吉运、旺财富,故蛇又称祥蛇、灵蛇,俗称“小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与蛇关系密切,在中国被认为华夏远祖的伏羲与女娲,在《山海经》中被描绘成人首龙身和人首蛇身。中国现存文物中很多汉唐壁画、画像石、砖刻和绢画,都有关于伏羲与女娲龙蛇相配图画。龙蛇之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天水伏羲庙     
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坐落在天水市西关伏羲路。天水修建伏羲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记》中写到:“太皇疱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  相似文献   

15.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被誉为"羲皇故里"的天水,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前景广阔。伏羲文化是天水极有价值的资源,合理有效地推动伏羲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将会为天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羲皇故都     
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三皇(伏羲、女娲和神农)之首的伏羲氏之都,被称为“秦皇故都”。中华民族从远古时候就崇拜伏羲、女娲,称他们为“人文始祖”,并在今河南淮阳建人祖庙以隆重的礼仪祭祀他们。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陵”的太昊陵,在淮阳县县城北1.5公里处,前庙后陵,它是按照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修建的宫殿式  相似文献   

17.
顾希佳 《思想战线》2004,30(4):88-93
通过对良渚玉器神人兽面纹的解读 ,并印证于典籍文本和民俗学田野作业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伏羲是浙江先民的祖先崇拜 ,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即已形成的神话母题 ,对后世口头故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致使伏羲神话在浙江大地上世代相传 ,绵延不绝。神人兽面纹指的是神话人物伏羲的这一假设似可成立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的十月金秋,河南淮阳县太昊伏羲陵,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隆重开幕,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海外华人代表参加公祭伏羲大典。伏羲和姓氏,把海内外华人的血脉  相似文献   

19.
朱家臣 《中州统战》2003,(11):11-11
地处豫东南的周口市,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市委统战部在贯彻全省统战工作新思路中,结合当地特点,开展了“根在中原、惠及周口”的主题活动,提出通过挖掘整合周口的人文资源,打好四张文化牌,走好“寻根”、“扎根”、“育根”三步棋,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一是打好伏羲文化牌。人类始祖太昊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阳县);炎帝神农氏都陈(今淮阳县)。伏羲创始的龙图腾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太昊陵是全国名陵之首,被列入全国名陵旅游线,是河南寻根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伏羲文化研究会、八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刘尧汉先生“彝族的虎图腾即伏羲”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伏羲并不是彝族的虎图腾,而是东夷的月图腾;同时,伏羲也不是彝族远古母系氏族部落名号,而是东夷父系氏族部落的人祖英雄;并指出太昊和高禖也都不是彝族的虎图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