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移居海外,是同海外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明清鼎革之际,有不少“不肯事清”的中国人,跟随海外贸易的航路逃往国外。清初,清统治者对这些不肯事清的所谓“汉人”的华侨视为“背弃祖宗庐墓”的“莠民”和“自外王化”的“弃民”,持鄙弃和敌视态度。为防止沿海人民出洋增强寓居海外“汉人”的力量;同时也是为隔绝中国内地人民与郑氏政权  相似文献   

2.
爱情婚姻不分国界 据历史记载,中国人走向海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当时有中国商人“住蕃”他国,有的“住蕃”长达十年之久。而中国人真正移居海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从那时起到解放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超过1000万,平均每年在10万人以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凡是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侨刊乡讯”。的确,中华民族历代都有一些人走出神州大地,迁徙到世界各地。目前,分布于海外的华侨、华人已达Z000多万人。自so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批华侨回国探亲、旅游、投资,海外华侨、华人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得到大幅度的增强。在许多国家,华侨、华人已由昔日“默默的”少数群体变成为引人注目的和活跃的族群。相比之下,侨刊乡讯却较少被人注意,似乎是不登大雅之堂。然而事实上,它们不…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移居海外的 华人华侨数量不断上升,在他们当中形成一个松散的华人团体,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由各种集团组合而成的团体.共同血缘使他们密切关注着祖国的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她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繁荣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海外华人华侨都如影相随,为祖国尽着自己一份赤子之情。 建党中的“桥梁” 1920年7月,旅俄华侨刘绍周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当时他的身份是“中国工人党”中央局负责人。他在大会上向代表们介绍了一年前中国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地区,自古就有移民海外的传统,大多数移居生存条件优越的东南亚,也有一部分移居和中国有着特殊朝贡关系的琉球。这两部分华侨在人员构成、出国方式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对所在国及中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起着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世纪50年代少量华侨从秘鲁南下智利北部并受雇于私人庄园,开启了智利的华侨史。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华侨到智利北部的伊基克开发硝石,伊基克遂逐渐成为智利华侨第一个密集聚居区。1884年太平洋战争前后,不少秘鲁华侨成为智利的“自由华工”。20世纪开始到30年代,华侨移居智利常态化,人数增长较快。华侨不再全属于打工者阶层,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分布在不同领域的华商,但多数人没有加入智利国籍。1930年前后中国与智利关于华侨问题的交涉,为华侨争取到了较多移居智利的机会。30年代智利发生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华侨从智利北部沿途南迁,部分到达圣地亚哥,并在这里形成了另一个华侨密集聚居区。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从中国入境智利的华侨越来越少,50年代到70年代只有零星华侨移居智利。多数旅智华侨在此期间加入了智利国籍并逐渐融入智利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7.
与20世纪不同,新世纪的华侨华人可以做外国人,也可以保持中国人的身份,他们寻求自身的发展,他们可能作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华族而存在,他们与中国保持一种传统的民族关系的交往,从中华儿女变为中国人民的亲朋好友。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 学者说,在21世纪的一百年中,有海水的地方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人。 中国人移居海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大量移居到海外是鸦片战争以后到二战之前的百余年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二十年间,又有上百万新移民移居国外。相对于全球性人口迁移来说,中国人移居海外数量并不庞大,但对中西交流…  相似文献   

8.
海外的数千万华侨华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都希望自己的祖国富强繁荣,自己始有地位,在海外才不致被人欺负和歧视。虽然出生和成长在海外的华人可以说得一口流利本地语言,但是身上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拥有的是黄色皮肤及炎黄子孙的基因。无论你是多少代前离开的中国,也永远是中国人。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称赞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华侨华人为“革命之母”,今天的海外华侨  相似文献   

9.
“华侨”一词的由来我国唐宋以前,移居于国外的华人并无固定的称呼。唐宋以后,多被居住国的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客居、寄居之意。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士”。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增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移居海外,历史十分悠久。中国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移居海外,中外学者历来对此众说纷云。有人说,周武王派箕子赴朝鲜以及秦始皇派徐福到日本求长生不老药,算是侨居国外的开始。有的历史学家根据外国文献记载说:汉武帝二次通西域,就有人到过欧洲和西亚等地并在那里留居。这有可能,但人数很少。不过,一般认为,到了唐代,方有较多的华侨在南洋、日本定居,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高度关注并致力于中国的和平统一。随着近年来台湾海峡局势发生变化,特别是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和以“台独”为纲领的台湾民进党执政台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反对“台独”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声音更加强烈,情绪更加高昂,行动更加积极,掀起了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活动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海外华侨华人已成为反独促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华侨,是中华民族移居海外的一部分。他们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出身,有些因反抗封建王朝,失败后流亡海外;有些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无以为生,而移居异国;有些被西方殖民者欺骗掳掠,威逼利诱,而留在海外。他们大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具有刻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在旧社会,由于我们祖国受尽帝国主义的欺侮和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贫困落后,“弱国无外交”,因此,华侨在海外,也备受殖民主义者和反动统治者的欺凌和歧视,而养成了热爱祖国、热切希望祖国强盛,痛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移居海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史料记载:由于我国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福建泉州成为对外交通与贸易的港口,一些老百姓为了谋生,开始了乘坐木船漂洋过海的历史。元朝初年,我国已有近10万公民侨居国外,多集中于阿拉伯国家。到明朝,华侨移居国发生了变化,以东南亚诸国居多,其中,仅菲律宾的吕宋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两地就有六七万人。中国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自然经济的破产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人们为了生计或出于政治原因,不得不流往国外。而这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东南亚、美洲、非洲和澳…  相似文献   

14.
林少川 《政协天地》2011,(10):18-20,34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早期称华侨为“唐人”。宋代朱或所写的《萍州可谈》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又说“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往番;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往唐。”  相似文献   

15.
《统一论坛》2012,(3):49-50
十多年前,随着当时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海外华侨华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独”促统运动。我们德国侨界与海外同胞同步,自愿、自发地于2000年3月酝酿筹组德国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在德国青田同乡会、上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浙江同乡会的主要负责人和一批关心两岸局势的热心人士的运作下,于2001年6月19日在Giessen市以“和平统一,振兴中华”为口号的万人签名行动中,宣告德国华侨华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正式成立,从此拉开了德国华侨华人大规模反“独”促统运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6.
为吸引和聚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参与、支持核心区建设事业,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举办了“凝聚港澳台海外华侨华人力量,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核心区建设”为主题的示范区核心区推介活动。活动邀请了港澳台海外朋友近300余人前来考察交流,海淀区30余个部门向海外朋友介绍了海淀区各方面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出国留学人员特点及工作思考田宏70年代末以来,以留学、探亲等途径从中国大陆移居海外的人数不断增多,构成了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新移民群体。其中以出国留学人员为主的知识新移民,是一支迅速崛起的重要力量,他们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大多数已在当地站稳脚跟...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事业,多次组织过武装起义。为筹措起义经费,孙中山先生飘洋过海,四处奔波,得到了海外华侨倾心相助,全力支持。如图“中华民国金币”券就是孙中山先生海外筹集起义经费时发放的凭证,也是众多海外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有力物证,凝聚了海外赤子爱国报国的拳拳之心,在中国近代纸币债券的收藏研究中倍受瞩目。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侨的国籍问题是清末侨政的焦点之一。从拒不承认海外华侨的侨民身份,到宣统元年(1909年)颁布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从而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法律依据,清朝政府的侨务政策经历了长期转变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历代清政府大都厉行海禁政策,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一经拿获,即行正法。”并公开对外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实际上剥夺了海外华人的中国国籍,自动放弃对他们的管辖权和保护权。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为尽快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便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社会组织和传统社团的出现和发展。他们到越南谋生,常按其亲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而聚居,形成一些微型的中国村庄或街道,如17~18世纪会安市的“唐人街”,17世纪末18世纪初藩镇(嘉定省)的“明乡社”,18世纪承天———顺化市的“清河铺”等。从这些移民群体中,慢慢形成各种社会组织,然后是业缘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调他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关系。这就是同乡会或通常所称的帮、宗亲会、各朋党或秘密会社、商会和同业公会、其他权利组织。同乡会是华侨社会典型的组织形式之一,具有群众性和普遍性。这是联结同乡并同一言语人群的社会组织,如福建帮、潮州帮、客家帮、海南帮。但是也有一些社团只联结有亲戚关系的同乡人,如潮州人的义安帮,广东人的穗城帮,福建人的山庄会和里州会等。华侨帮会的形成,常始于修建各种寺庙。在17世纪,福建人就在阮朝的领地上建立山庄会、里州会、同乡会等。起初,这些组织以信仰为目的而建立。为了聚合亲近的兄弟,他们修建了祠堂、庙宇,其会员日益增多,成为福建帮的前身。另一个例子,今日胡志明市第五郡的妈祖庙,是穗城华侨于18世纪修建的,并建立起穗城帮,妈祖庙成为他们的会馆。华侨社团诞生之初,并未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