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兴,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财政总收入31亿元。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兴,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6亿元,财政总收入31亿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外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后,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1100万亩良田.确保了成都平原无旱涝之灾,同时还具有发电,供水,航运等功能,造福百姓。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2000年11月底,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主的中国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文韬  青分 《中国减灾》2012,(7X):46-47
<正>都江堰,坐落于都江堰市城西,距成都60公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古代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当时蜀地水患频  相似文献   

6.
走向阳光     
陈蓉 《江苏政协》2012,(8):54-55
今年5月,有机会去四川,领略人文之和谐、山川之大美,流连忘返、感悟颇多。从成都一路向甘孜州行进,所到之处海拔每日增加1000余米,离太阳越来越近,遂取名为《走向阳光》。拜水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当古巴比伦、古罗马时代的人工水渠早已沉埋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时,都江堰却如同一位独步  相似文献   

7.
位于四川省灌县城西岷江中游的都江堰,是我国两千多年前修筑的巨大水利工程.它兼有防洪、灌溉、漂木和航运的综合效益(请参看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今日都江堰》).如今,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的自动控制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国两个(另一个是安徽省渒史杭)最大的灌溉网之一.从此,都江堰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十三万公顷,增加到七十三万公顷.这里的粮食产量也由原来每公顷三千公斤增加到七千五  相似文献   

8.
6月 17日,农工党四川省委会、省水电厅总支共同赴都江堰考察水利工程情况,进一步充实了调研课题,"四川的水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水利工程供水按市场规律进行的建议"的第一手资料。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王正荣、省委副秘书长赵蓉及省水电厅机关纪委书记王晓沛,省水电厅总支主委荆小庆、副主委苗茂华等参加了考察。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于供水收入低于成本,每年亏损伍仟万元,致使都江堰目前 36%的损毁工程无钱修复,希望通过农工省委会向政府提出建议,解决源水价格过低和水费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保证水资源与经济…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8,(7)
都江堰:周边古建筑严重损毁都江堰景区内的40余处古建筑中,有95%在这次地震中受损,其中包括初建于南北朝、重建于清代,纪念都江堰开凿者李冰及其子二郎的二王庙。汶川地震发生后,这座建于山坡上的古庙宇随山体滑坡毁坏。不幸中的万幸是,建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挺了过来,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奇迹。目前都江堰的主要组成——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泄洪堤)基本无恙,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  相似文献   

10.
今日都江堰     
郭嘉仁 《中国减灾》1997,7(1):22-23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以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而闻名中外。这座古老大型水利工程,由于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作用,使四川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两千多年间,古堰虽然不断进行整治、维修,但因受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工程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四川水利部门对都江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工作,才逐步日臻完善,发挥更大的抗御水旱灾害的效益。建国时,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仅有19.2万公顷,现已达到72.4万公顷;灌溉范围从成都平原发展到四川中部丘陵地区,原为14个县,如今已是6个…  相似文献   

11.
游川散记     
<正>很早就有去四川游览的想法,因为四川乃天府之国,那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遗迹,是一个很值得一看的地方。前不久找旅行社商量,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景点九寨沟、黄龙,文化遗产的都江堰等。日程安排妥当以后,就匆匆出发了,一路到也方便。到川以后,首先游览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因为小时候读过关于都江堰的课文,似懂非懂,  相似文献   

12.
暑期将至,跟随学校工会组织的赴四川考察团到天府之国的几个名胜景点“考察”了一番。闻名遐迩的天府之国果然是物宝天华、秀色可餐,几乎处处都能欣赏到“青山不墨皆入画,流水无弦有佳音”的怡人景致。当然我们的“考察”也并不都是流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也考察远古先民的巧夺天工之作,以表示考察者的科学人文内涵与“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如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三星堆和两千年来依旧造福民众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这两者均与本文的科普话题有了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0,(13)
正2020年3月30日至4月30日,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推出"你消费,我免费,这个四月青城山—都江堰任你游"活动,凡是在都江堰市消费过的游客,通过网络预约后可在景区免费游览。此项举措不仅能适度刺激疫情后的旅游消费,人们也可不负春光,欣赏下都江堰的醉美景色。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首先是通过书本了解都江堰的。2千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  相似文献   

14.
丰富庶的川西平原之所以成为“天府之国”的缩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始建于秦代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滋润.如今,凉山各族人民正在为再造一个“天府”而奋斗着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建造一个新的都江堰——大桥水库.安宁河平原是四川境内仅次于川西平原的第二大平原.滔滔奔涌的安宁河由北向南纵贯攀西,其流域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流经凉山州的冕宁、喜德、昭觉、西昌、德昌和攀枝花市的米易、仁和等八个县、市区,河谷两岸土地肥沃,现有耕地119万亩,其中平原占耕地总面积的66%.这里气候、光热条件十分优越.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多年平均气温均在14℃以上.日照时数长,多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相当于四川盆地的1.6~2.8倍.安宁河流域是四川西南地区的粮仓,具有发展粮食作物和早熟蔬菜、烟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刀叨 《中国减灾》2008,(8):48-49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按照《史记》记载,郑国渠流经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闷良等县,绵延124公里,灌田115万亩。然而.有趣的是.与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工程不同的是.郑国渠的修建.开始并不真正出自于农业灌溉需要.而是韩国害怕被强秦吞并的“疲秦之计”.只不过.此计偷鸡不成蚀把米.最终反倒成就了强秦统一中国的大业.  相似文献   

16.
“岷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都江堰市以上为岷江上游。上游源源不断的江水,经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调控,养育着2000万人口,灌溉着1200多万亩耕地。长期以来,成都平原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从未因缺水而发愁。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水资源不足已经...  相似文献   

17.
江涛声中怀李冰丁惠才今年早些时候,笔者有幸到四川省参观了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时过数月,都江堰的许多景观在我脑海中逐渐淡忘,但那天参观时曾经强烈地震动过我耳膜的那种雄浑似雷的水声却常常在我耳边响起,一个身背斗笠、手握长锸战斗在筑堰第一线...  相似文献   

18.
当春风翻过大山吹进四川盆地,饱经“5·12”地震破坏的都江堰同样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满眼金黄的油菜花从大片白色的板房周围一直延伸到青城山脚下。路旁,一棵棵笔直的银杏树已经能看到鹅黄的嫩芽,而银杏旁的玉兰树已经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洁白的花瓣。  相似文献   

19.
淡淡的栀子花香弥漫在都江堰光亚中学.操场空地上的几顶潮得能拧出水的帐篷.以及四五张桌子上的一排电脑,就是“审计署赴都江堰市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组”的大本营(以下简称“都江堰审计小组”)的全部家当。  相似文献   

20.
万里长江,包括它的700余条大小支流,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具有极大的旅游自然资源价值。我们在“长江万里行”采访途中,看到旅游已成为长江流域新的经济生长点,它为长江的开发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一、“旅游兴市”成“热门话题” 旅游使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四川省原来的峨眉县和灌县,比较闭塞落后,城区面积不大,由于依托峨眉山和都江堰的旅游资源优势,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都江堰每天的参观者达万人,旅游收入成为城市财政的主项。四川人敢想敢干,两地扩县为市时,干脆以峨眉山和都江堰分别作了市名,佛教名山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名气更为响亮。 湖南的大庸,处在武陵山麓,过去山民到城里来卖柴换油盐布匹,1985年才有人卖玉米、螃蟹、学做生意。张家界的发现,使贫穷落后的深山老林游客云集。据大庸市领导人介绍,全市旅游业1992年达5500万元,仅门票收入一项就达1100多万元。旅游业成为大庸市的兴市之业,该市向国际旅游名城方向迈进,已建成张家界机场。 旅游收入在乐山市也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这个“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地方,从乐山大佛身上赚够了钱,大量国外游客的涌来,也促进了当地引进外资。城南岷江大渡河交汇的肖家嘴,耸立着探险旅行家尧茂书的塑像,这位首漂长江的英雄是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