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是公共行政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公共管理 ,是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与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代议制民主向直接民主、威权行政向民主行政发展 ,为公民参与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演进中的公民参与观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对公民与政府的互动存在共识,但在是否将参与纳入微观的行政管理过程,公民以什么角色多大程度上参与行政活动、公民采取何种途径影响政策过程以及公民参与民主价值的关联程度等方面存在分歧。探讨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演进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观点,将有助于我们在推进公民在政策过程中对这些观点的批判性借鉴。  相似文献   

3.
行政听证制度: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重要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民主宪政的运作和发展关键在于政治参与 ,参与是民主法制的基石。听证作为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重要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尽管在不同的国家 ,听证制度有其不同但同样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行政程序的角度看 ,其所要求和体现的价值和功能却是一致的。分析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现状和价值目标 ,并从公民参与公共行政的理念及其双赢思维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旨在促进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在行政程序和行政法治中良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行政成为公共行政学界的议题关切,突出表现为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这一问题的本质是强调公民参与主体的权利、参与领域的公共性取向和参与形式的制度化与有效性。公民参与的基本模式分为政府动员参与模式、精英主导参与模式和公民自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是否必定能够实现实质的民主?传统封闭的行政系统掌握着“话语”的垄断权,即使公民参与,也至多是一种“伪民主”。“话语理论”,特别是后现代“行政话语理论”,对于构建一种实质的民主,促进公共行政民主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范式经历了四次转变,这同时也是“民主行政”逐步演进、行政权力逐渐回归公民社会的过程。“新公共行政”提出的“社会平等”和“民主价值”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弊端的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在客观上使“新公共行政”的理念得以实施;新公共服务就是以民主为切入点,再次强调了行政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民主化是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个人权利、价值在行政领域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官僚制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三次主要理论范式的转型。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也实现从效率至上、注重绩效到重视公平、平等、公民参与等价值目标的转移。本文试从理论背景、价值目标、范式特征等方面对三次范式转型进行探究以概述西方公共行政价值导向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中的我国行政法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行政法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并逐步走向高效、民主、法治的轨道。我国行政法制的发展需解决如下问题 :加快完善行政法律体系 ;维护法制统一 ;健全公民参与机制 ;推动公共行政协调发展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加快政府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后中国的行政问责制度大规模建立并运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除了问责制度自身的问题以外,问责文化的不足成为制约中国行政问责制度建立与运作的主要原因。从政府角度看主要表现为行政文化缺失,包括管理价值成为公共行政的唯一价值,"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缺乏民主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缺乏道德自律;从公民和社会角度看,表现为权利意识淡漠与民主参与意识不足;公民与政府官员共同患有的公共精神匮乏与法治观念薄弱也是行政问责文化危机的主要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利益冲突、信任缺失和社会价值失范等是造成行政问责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也给行政问责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总体趋势。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积极的效能:促进公共管理民主化、提升政府合法性、弥补政府的有限理性。但是,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公民的知识障碍与政治冷漠、行政人员的否定态度、公民参与的制度障碍等。因此,必须合理界定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参与的限度、加强公民参与教育、重新培训行政人员、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从而提高公民参与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