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2,(13):31-31
每年都有新发现,每年都有进步,这是公众对近年来审计工作的直观感受。今年的审计报告仍"不负众望",敢于审计,敢于公开,向公众如实揭示问题,致力于尽到"免疫系统"职责。  相似文献   

2.
审计报告上人代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审计是独立地监督经济运行(包括财政预算执行)。通过审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审计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反映出他们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如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是一块硬币的正面反映,审计报告就可以是其反面的反映。有了审计报告,能增加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让代表从一头雾水中轻松走出来,改变许多代表对财政预“算看不懂、不想看、看不完”的状态,人大代表的审议和人大会议的决议就能更准…  相似文献   

3.
审计署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又点名了。审计报告为什么要点名?这无需多说,是天经地义。第一,从审计报告的定义看,不点名还能"报告"什么?那就叫"审计情况统计表"了。要把审计的问题报告清  相似文献   

4.
正法国政府有义务每年至少一次向国会和公众提交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预算年度终了后一定期限内,法国政府各部门都要把一年的实际收支列表报财政部门,财政部根据议会的决定汇编国家决算,经审计法庭审核后,最终账目以政府财政收支决算报告及其审计附件的形式提交国会(决算报告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和说明,决算报告草案还要附非常细致的审计署审计报告),经过议会正式审批后,最后由共和国总统签署发布。  相似文献   

5.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计署的汇报,将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监督效果,被媒体形象地称为“审计风暴”。这使得近两年审计之风越刮越猛,以至有人提出要将审计报告提交到人代会上去审议,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做。首先,从听取审计报告的目的来看,听取审计报告不是监督审计,而是监督财政,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财政监督而增加的一条监督途径。各级人大通常在下年初的常委会上听取上年度本级财政决算时,一并听取关于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报告。其次,从审计报告的内容上看,主要是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相似文献   

6.
每年听取市审计局关于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之后主任会议听取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和处理情况的汇报,是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多年的惯例。2005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一改这一做法,第一次由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和处理情况的汇报,并提出审议意见。由此,人大常委会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可谓是步步加力。  相似文献   

7.
6月份,湖南省通过媒体首次全文公布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报告,这一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让审计长李金华成为了英雄。与此不同,湖南审计报告公开没有产生“英雄”,它向世人昭示:“英雄”审计已在向工作常态转变。  相似文献   

8.
李传卿 《中国人大》2010,(13):36-36
6月23日上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了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与会委员就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纷纷发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工作的改进提出许多意见、建议,其中不乏切实、独到者,现摘登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所作的审计报告,成为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分组审议时的热门话题。委员们指出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切实进行整改,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并想方设法从体制上着手根本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何传新 《前进》2017,(5):39-41
<正>审计事项结束后,审计机关都要对审计情况出具审计报告,针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作出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是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有关法规作出的决定,是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采取的行政纠正、行政制裁措施,具有强制性。审计决定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实现审计目的,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重要手段。然而,审计机关在做出审计处理和处罚决定后,往往会在执行中遇到一些阻力,使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西》2005,(15):53-53
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所作的审计报告,成为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分组审议时的热门话题。委员们指出,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切实进行整改,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并想方设法从体制上着根本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审计报告透露,审计发现违规问题金额1.4亿元,占审计金额的0.27%;管理不规范问题金额24.46亿元,占审计金额的4.66%。委员们认为,有些老问题存在上升趋势,年年在揭示、年年说整改、年年有屡犯,要克服“老毛病”需要做到三个落到实处,一是责任主体要落到实处:二是监督机制要落到实处;三是责任追究要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2020年6月18日,受国务院委托,时任审计署审计长的胡泽君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关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长期以来发挥"经济体检"作用,审计报告亦有"国家账本年检报告"之称。  相似文献   

14.
八面来风     
珠海:审计报告公之于众7月28日,珠海市审计局局长周昌向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报告珠海市2004年审计情况,审计报告直指问题单位。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法将该审计报告的内容通过媒体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5.
事件     
今年的审计报告为何“不点名”。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报告中没有对被审计单位“指名道姓”,而是更多地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面对有人质疑:“不点名”是否表明审计报告“温柔变脸”?审计署有关人士指出,“不点名”是从“风暴”过渡到常态。从2003年开始,在审计报告点名的同时,审计署开始大力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就是把被审单位发现的主要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方式逐步对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可以把问题分批分散地向社会进行公告…  相似文献   

16.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审议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时,有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报告提出建议,认为报告不能“太温柔”。“审计报告不能遮遮掩掩,该点名的就要点名。”“审计报告要坦诚,不能欲言又止,半遮半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审计部门对政府预算的审计力度的不断加大,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风暴”一饲也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审计和人大监督的不断深入,财政管理由于公开不够,透明不高带来的违法违纪问题频频见于报端。建立阳光财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近日,湖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关于2010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指出问题再整改情况的报告》。从2010年审计报告,到整改报告、跟踪整改报告,再到再整改报告,这已是2010年度的审计报告所指出问题整改情况第四次上人大常委会接受审议了。一份年度审计情况报告所指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先后多次接受人大常委会审议,这在湖南乃至全国的人大历史上都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比较近几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不难发现,部分审计对象年年被审计,但私设“账外账”、“小金库”和乱收费等问题却年年存在。由于工作体制、机制的原因。审计结果的整改情况难以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正审计署6月19日首次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审计报告,审计发现,9省份56个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存在排污口、养殖场等违规建设项目。洞庭湖等5个国家重要湖泊,由于统筹治理不到位等原因,2017年的水质仍为Ⅳ类及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