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五十周年张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战国策·赵策》上的话。《汉书·贾谊传》上,也有同样意思的话:“前车覆,后车戒”,这都是说,必须把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用来做为以后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2.
文正 《学理论》2008,(13):85-85
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  相似文献   

3.
陆士华 《民主》2010,(3):52-52
曹操墓公布之初,美国探索发现频道以《说曹操,1700多年后,曹操到了》为题,报道了高陵考古挖掘成果,文章标题作得令人佩服,一句话带了好几层意思。“说曹操”当然是“曹操到”,如果不是“曹操到”,就不会说这句话。  相似文献   

4.
陈伟 《学理论》2009,(9):132-132
《庄子·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朱本)注:“是其两句:时,同‘是’。女,同‘汝’。这两句意思是说,上面所说的这些话,指的就是你啊!”考察古注,朱本的注释有误,“时女”中的“时”应是“待”的假借字,“女”是女子之义,“时女”应解释为“处女”。  相似文献   

5.
“有用”的基本解释是:“可以利用、有价值、耐用、有功用、有用处”等。《庄子·人间世》上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自然科学上,“有用”也是一个常用的词,比如物理上的术语“有用功”和“无用功”。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张》中记载了子夏说的一句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我一直以为其释义是要做好官就得学习,反过来,学习优秀才能做官。后来,相继读到了对这句话中的‘优’字的解释:据《说文解字》介绍,‘优’训解为‘饶’。段玉裁注曰:凡有余皆曰‘饶’。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优,有余力也。’如此看来,子夏所说的‘优’并不是‘优秀’的意思,而应该是‘有余力’。因此,子夏的这句话是说为官者在处理公事之余暇应勤于学习,经过学习形成了一定的余  相似文献   

7.
郁进 《瞭望》1989,(39)
金克木教授所著《文化的解说》一书,尚不足五万字,小32开本100页挂零,读来却觉得意味不尽。陶潜《饮酒》诗有句云:“少许便有余。”我想借用来表达我读后的感受,因为由此体察到什么叫做“少许便足以对人多多许”。 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文字也是无声的语言。文字是符号。文字联贯成语言仍是符号,语言所说的事件还是符号,因为其中意义都是不可直接见闻的,是借文字语言而传达的。事件中的人和物仍可以是符号,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山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团结》2009,(6):53-58
十年树木,百年树学。如果把章士钊先生1903年梓行的《大革命家孙逸仙》①视为孙中山研究之始,迄今已百载有余。审视百年孙学的价值与得失,突破显学的光环与困惑.探索科学的真谛与前景.建立“中山学”.此正其时!——诚为孙中山研究科学发展之契机!本人学养不逮,权作立“学”“擦边”之思。  相似文献   

9.
当前基层党员教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求“实”不足、“虚”招有余的现象。一是活动“虚”,新点子、新花样、新主题、新口号多,缺少实质内容;二是措施“虚”,在口头上喊要加强党员教育工作,但缺少可操作性;三是记录“虚”,为应付检查考核,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9,(37)
中国人提及澳门,往往与香港相提并论,如“港澳同胞”、“港澳事务”。确实,澳门与香港有不少相似之处。“港”字不难理解、港即港口。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解释,””澳”字之本意是”海边穹肉可以传好的地方”,也是港口的意思。_澳门和香港都是中国的港口城市,但澳门有自己仅特殊的历史。这极特殊的历史造就澳门特殊的今天。“人所共知,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在内的香港地区)是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头号强国——英国靠坚船利炮打斗了大清帝国,而强占去的;葡萄牙人占据澳门时比英国人占据香港早了…  相似文献   

11.
吴伯 《各界》2011,(11):41-44
《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其中一段歌词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歌词的意思,自然是劝告人们、特别是当官的人们不要贪财,除了生活必须之外,过多的财富,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劝告人们慎用勿贪的话语,历来不少,诸如“良田万亩,  相似文献   

12.
《各界》2011,(10):F0003-F0003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相似文献   

13.
丁跃斌 《学理论》2010,(12):155-156
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争议,但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原则。笔者认为,以死为美是三岛的美学的核心。他临终之前的宏篇巨著《丰饶之海》四部曲,正是对此有力的诠释,同时也是对他艺术创作及其人生的一个总结。本文试图通过《丰饶之海》来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增妍 《侨园》2012,(8):36
秦汉以前脚指小腿, “脚,胫也”(《说文》),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说“孙子膑脚”,意思是孙膑被砍断小腿.魏晋以后,脚就和现代意义的脚样了,指人腿或动物腿的下端接触地面的部分,俗称脚丫子. “足”和“趾”都表示人的脚,“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意思是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后比喻事情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趾,从足,止声”(《说文》),趾指足,不指脚趾.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知”。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了解、理解之意。综合起来,孔子的“理解观”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克己知人。孔子一贯主张克制自己。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怒,不也是君子的品德吗?不仅如此,孔子还主张积极地去理解别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  相似文献   

16.
王小刚 《学理论》2009,(11):139-140
文学具有地域色彩,早在南朝梁时期,刘勰就在其思想巨著《文心雕龙》中反映出这样的思想来。《文心雕龙》称北方早出的《诗经》为“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是质朴的“训深稽古”之作;称南方后起的《楚辞》则为“瑰诡而慧巧”,“耀艳而深化”,并将此“奇文郁起”的原因归于“楚人之多才”,多少接触到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在当代文学创作中,陕西作家群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三秦文化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陈忠实入手,以他的《白鹿原》为文本,简要探讨三秦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法?我国古代把“法”字写作“灋”,据《说文解字》释义:“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意思是说,“灋”字左偏旁从水,表示公平的意思;右偏旁从(?)去,表示正直的意思.近代资产阶级法学家,对法也作过各种解释,如一七八九年法国《人权宣言》中写道:“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还有的把法说成是“宇宙精神”、“自然命令”、“心理要素”、“永恒真理”等等.这些说法都没有说明法的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列宁讲:“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列宁全集》第13卷,第304  相似文献   

18.
《团结》2008,(1):60-64
建国方略 1917至1919年,孙中山倾其毕生学力著《建国方略》,系统地抒发自己的建国宏愿和构想。《建国方略》由《民权初步》、《孙文学说》和《实业计划》三篇构成。《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出版于1917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三:社会建设》,教育国民怎样去行使民权;《实业计划》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中国国际发展(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发表于1919年6月,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是“圆家经济之大政策”;《孙文学说》于1919年春夏间出版,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阐述心理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一问三不知”是说被问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全答不上来。但追根溯源,“三不知”最早可不是什么都不知的意思。《左传·衷公二十七年》里,晋臣中行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  相似文献   

20.
《史记》载,汉“飞将军”李广,“讷口少言”,“口不能道辞”,简直象个质朴的乡下人。但是,他却能统帅千军万马,所向披靡,屡建奇功。他,清廉正直,关怀士卒,“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他领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多年,但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事”;特别是,“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以至“咸乐为之死”。他死后,“一军皆哭”,老百姓也“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