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施州民俗文化是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现阶段我州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有了好的势头,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立足于现实分析原因,着眼于文化亮州对三州战略的支撑来思考开发利用好民俗文化的发展对策,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村,保护力度还不够。通过对仙桃市剅河镇的调查,发现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着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保护意识薄弱,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以乡镇政府为主体实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从地方民族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文化发展历史,包含着特有的民族精神。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依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法律保护,常见的模式为公法模式和私法模式。鉴于两者都存在着利弊,采用公法为主、私法辅助的模式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作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形态,不仅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而且适应了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通过明确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能分工、创新产业化发展模式和注重产业化人才的引入与培养,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活态性产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传统族际生存格局中的组合性物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劳务服务的统称,是以少数民族的民俗事项为基本内容,以观赏、感受、体验、参与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精神文化的愉悦享受为最终目的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近些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俗文化旅游营销多集中表现为物质性产品营销,或以物质性产品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推广,缺乏对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概括,即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往往是以组合性的活态化样式得以呈现,研究物质性产品或文化性产品的单向度营销不足以体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它以人为载体。它的拥有者、储藏者存在于民间,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一旦失去了传承与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这一点,在2007年刚出台实施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也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7.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莉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
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在科技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为地保护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改造,使其适合现代消费者的口味,适合时代的需要,并带来经济效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以并行不悖,但是开发利用代替不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杨阳 《求索》2013,(11):181-18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整合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了分属不同领域的民间文化事项。我国现行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以公法为主,公法对保护即将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财富,体现的是一种智力成果,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承从根本上要依靠私权主体自发的行为来完成,很难纳入政府公法行为的强制行为中。所以,利用私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从知识产权法领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权保护,并试图构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柳雯 《人民论坛》2012,(20):179-181
有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基础,彼此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赋予有形文化遗产以灵魂,有形文化遗产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可依托的载体和展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民间文学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主的公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文化价值,以《著作权法》为主的私权保护方式侧重保护其经济价值,只有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贵州省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必要性,积极利用著作权法的制度优势保障本民族地区民间文学艺术的科学传承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树立开发利用也是保护的思想,深入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生态、原创性的前提下,对适宜开发利用的品种积极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位保护与客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从1972年开始到2003年期间,制订了一系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公约、决议、宣言,诸如《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等,并实施了一些项目以落实保护工作。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保护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为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开发”  相似文献   

14.
正值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全国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云南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所取得的又一项阶段性成果.它凝集了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也说明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15.
"西安高腔"是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剧种,是浙江衢州的地方戏曲,也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西安高腔"为例,对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上既要采用建立原生态保护区的办法,又要采取"生态还原"式的举措,同时还须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妥善保护与开发利用,使之达到持续传承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厉佛灯 《今日浙江》2009,(11):54-56
5月25日至28日,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浙江嘉兴举行。本次论坛由刚刚成立的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发起,由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  相似文献   

18.
许海峰 《前沿》2014,(5):234-2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根与魂,高校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场所,具有在人才、科研、场所等资源优势。高校如何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其具有哪些作用,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该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值得思考与研究。因此,本文将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的保护与传承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必的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世纪行》2016,(1)
正我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127项,省级名录312项(466个项目保护单位),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57人、571人;国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分别是1个、13个;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分别是5个、19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6个。以上项目中的绝大多数为"农村非遗"。目前,在非遗工作方面,我省主要是以保护为主,在"挖掘和促进乡村旅游"方面略有尝试,尚未形成常态化工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为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