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方晓琳  冯琳 《法制与社会》2011,(23):192-193
法治建设的基石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对法律的信仰,"药家鑫案"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无知和淡漠,以及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严重的危机。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找出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同感,是当前高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一项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
温和凤 《法制与社会》2010,(14):226-227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从法治的视角看,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法律信仰是法治进程中的精神支柱,而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树立可以在全民树立法律信仰过程中起模范作用,对实现依法治国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律信仰,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来揭示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确定在我国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3.
王为民 《法制与社会》2014,(13):231-232
法律信仰决定了国家未来公民的法律素质,也影响着我国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之前,必须研究和分析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各项因素。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学校两方面入手,分别从法律信仰的环境因素的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强大推动力,法律信仰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动构成了阻力,现阶段,我国处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法制转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探讨重塑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路径与方法,以期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构建的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生态学特征,并从构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行为等五个基本生态要素分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生态的现实危机及其缺失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从分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培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思考当代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法律信仰危机,从而提出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设性路径,以供法制教育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法律信仰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社会的重要群体,其法律素养关乎国家社稷.本文通过对西藏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寻求培养西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与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对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杨扬  王为民 《法制与社会》2011,(13):229-23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完备的法治是现代文明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具备与自己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并且要求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法律信仰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乏的主要表现,探讨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法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和保障的法治社会。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他们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治进程,我们认为决定法律素质的关键因素应该是法信仰,本文借助调查问卷来了解当前大学生法信仰的现状,进而对影响当代大学生法信仰生成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本文探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具体表现,并浅析原因及法律信仰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赵任  刘鑫鑫 《行政与法》2014,(12):26-30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化"倾向,导致了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十分缓慢,高校学生法律纠纷案件也呈明显增加趋势。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的基础上,秉承"学生中心性,权益救济性,法律优位性,程序透明,平衡利益,兼顾教育"的原则,探索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的中国法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法东渐的产物,故而受西方影响极大。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本属常态。然而,由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地位,西方话语对中国法学渐有从“影响”转变为“宰制”之虞。考察五百年以来西方话语在中国知识界——尤其是政法学界的兴衰沉浮与话语嬗变,我们可以隐约发现一个从“鬼话”到“童话”再到“神话”的轨迹,值得深思。在文化自觉、文化自强与文化自信开始成为知识界愿景的今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为清醒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西方话语:抛弃鬼话,认清童话,破除神话。既要反对盲目排外,也要反对妄自菲薄,而应以翔实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认清真正的西方与中国,将西话变成真话,助力“中国法理”的构建及中国法学的国际话语权争夺,最终确立其在人类政法智慧版图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行政法的品质塑造——诚信理念之确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诚信理念,是维护行政秩序、体现法律安定性和权威性、提升人民对政府信赖的需要,更是行政法价值得以实现的灵魂和保证。 可是,无论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在现买的行政运行中,都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匮乏问题。诚信理念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全面确立,是民主政治、行政关系和法律制度发展的共同诉求。诚信理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展开,有利于塑造中国行政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文件,指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必须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本文通过对250名在校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能力的调查统计,反映出现在医学院校中医学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医学生在校基础理论教育阶段、准备临床实习前期、临床实习阶段三个重要阶段的医学法律教育。  相似文献   

15.
贺佐成 《行政与法》2004,(10):56-58
法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很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法律知识教育上,多采课程设计取向模式,通过相关课程内容及活动,来涵养孕育法治精神,导致大学法治教育出现了教育范围过窄、教材内容陈旧,甚至教师法治知识不足等问题,推动大学法治教育主要应依靠教育行政机关等教育行政主体从自身职责出发从多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单忠献 《行政与法》2005,(3):51-52,55
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客观上要求高校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成为法律主流文化的承载者。法律文化的社会化是目前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为此,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文化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文化素养,使法治社会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最终养成其法律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从诚信教育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网络学习主要有自主性学习和自发性学习二种形式。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特点,大学生诚信的网络教育应当采取积极性和消极性二种策略,这二种策略做法不同,却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生诚信网络教育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近年来当代大学生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的凸现,使大学生在高校中的法律地位由过去的义务主体转向权利主体,致使高校的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对挑战,改进管理,成为高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法学原理,结合工作实际,对当代大学生权力意识的变化进行法学浅析,进而提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加强高校法制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其性质而言,法学本科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因此让法学本科教育回归职业教育之本位乃当前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鉴于法律职业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结合当前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体制,未来中国法学本科教育有必要采行"一二一"原则,即在学制安排上,一年时间用于人文课程学习,两年时间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一年时间用于实践学习。为此,有必要适时调整法学本科教学大纲,增加人文必修课程,科学配置法学专业课程,并为实践学习设定刚性规范。  相似文献   

20.
林媛媛 《行政与法》2010,(10):127-128,F0003
表见代理制度在我国新《合同法》上的确立,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对交易安全保护的重视。法律设立表见代理制度旨在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建立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本文阐述了表见代理的概念、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对如何完善我国表见代理制度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