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的刑罚目的理论正在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刑罚目的可作如下划分,即:以刑罚作为刑法的下位概念为基础,在横向层次上.将刑罚目的划分为主要目的(惩罚犯罪)和次要目的(预防犯罪)两个层次,此为狭义的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在纵向层次上.将刑罚目的划分为第一层次惩罚犯罪与预防犯罪(直接目的),——第二层次保护法益(根本目的)两个存在递进深入关系的层次,此为广义的刑罚目的之理性建构.  相似文献   

2.
谈废除无期徒刑及刑罚体系的完善刘树军刑罚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犯罪与惩罚是我国刑法紧密相联的有机组成部分。犯罪是刑罚的前提条件,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我国自公布实施《刑法》以来,刑罚在惩治和预防犯罪、稳定社会秩序及保卫国家经...  相似文献   

3.
试论惩罚犯罪的刑罚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究刑罚惩罚犯罪目的的价值、刑法学界否认刑罚惩罚犯罪目的的原因以及我国刑罚惩罚目的的历史根源和伦理基础。刑罚惩罚目的是罪刑法定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于刑罚目的的必然要求。刑罚目的应以通过刑罚惩罚犯罪,伸张社会正义作为其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1997年刑法实施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适应有效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实践需要,立法机关对刑法先后通过1个决定和9部刑法修正案。本次刑法修正案(九)总则从调整刑罚结构入手,进一步完善死刑制度、罚金制度、数罪并罚制度等;分则从严惩恐怖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网络犯罪,以及进一步加强对民生的刑法保护等方面为出发点,对刑法作了重要修改,充分体现了立法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刑罚轻缓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其含义、价值及理论根据。刑罚轻缓化的含义是指在刑事立法上建立轻刑化的刑罚结构,刑事司法上尽可能适用轻刑和非刑罚处理措施的刑罚改革趋势。刑罚轻缓化有利于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获得较大的刑法效益以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会化,达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双重目的。其理论根据包括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6.
金融犯罪主要是法定犯,与自然犯有明显不同,因而在刑罚配置上应体现其特殊性.立法观念的更新要在立法技术更新之前,应本着更为理性的立法观念进行改革,使金融刑法的刑罚模式既能够起到惩治、预防犯罪的作用,又能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得到维护和修复.从根本上惩治金融犯罪,要发挥多种法律手段的作用,还要进行经济体制的革新,弥补法律以及监督体制上的不足,以此来消灭各种金融失范行为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应得的惩罚”的量刑原则主张刑罚的首要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实现刑罚的公正性、一致性,保护公民的安全。这种正视刑罚的惩罚功能、注重对社会和被害人保护的观念对于我国刑法理论界过分追求刑罚的功利主义,为刑罚加载诸多不能协调之目的,导致刑罚的本质功能不能很好实现的情形,应当是一种有益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刑罚目的是刑法基础理论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价值取向指导着刑罚的制定、适用与执行。处于学界通说地位的一元论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观不断面临严峻挑战,因此,科学刑罚观的确立必须廓清一些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9.
犯罪因法而存在,因法而得到规范与治理。法制不是良好社会的完美原则,但无法制则无良好的社会。要实现法治,有效地控制犯罪,必须十分审慎地适用刑罚,将其看作预防犯罪的手段而非目的;必须提高立法质量,切实执法、司法,以实现“良法之治”;必须培养人们的法治观念,在全体公民中形成守法的精神和对现代法治的普遍认同,以此实现社会治安秩序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0.
"警察圈套"之合法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警察圈套”是美国刑法合法辩护中的一项内容。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利用“警察圈套”来侦破案件的情况。从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与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刑法公正性的角度看 ,“警察圈套”背离了现代司法、侦查活动的公正价值 ,有损于政府的威信。因此 ,“警察圈套”的合法性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犯罪与民事侵权行为经历了从混同到分离的嬗变。当代的犯罪与民事侵权行为在区隔的基础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需要对二者之间的界限重新梳理。违法性是犯罪与民事侵权行为的核心,彻底检讨违法性的差异有益于厘清二者的内涵与外延。犯罪与民事侵权行为在违法性上的差别包括三个方面:侵害法益类型、违法性的实质与违法性的程度。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追溯至犯罪与民事侵权行为"栖身"的法律文本的规范目的之上:刑法关注惩罚,侵权责任法重视恢复。  相似文献   

12.
建构身份犯、限缩刑罚权、关注人身危险性是刑法身份的三大功能。违法身份犯(义务犯、表见的身份犯)的身份是违法的基本要素,因为违法是连带的,该身份如果发生效用会对无身份者参与行为的不法产生连带性影响;责任身份犯的身份是责任要素,因为责任是独立的,该身份对无身份者的责任不产生任何影响;其他限缩刑罚权的消极身份,基本上也受违法是连带的、责任是独立的共同犯罪归责原理影响。阻却构成要件的消极身份特别地受到法益概念的相对性影响。阻却可罚性的消极身份与量刑身份均属于个别化的要素,有类似于责任身份的规范特点。  相似文献   

13.
假设的因果关系肇始于不作为犯中不作为的原因力的解释。学界在对因果关系做一般性的论述中否定了假设的因果关系,但基于刑法目的性,在不作为犯的场合肯定了假设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刑罚目的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罚目的是刑罚理论的核心,对刑罚目的的选择直接影响刑罚的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目的所体现的法的价值理念应与国家所追求的法的价值理念相适应。预防论的刑罚目的理论因其固有缺陷并不符合我国国情,而报应论的刑罚目的理论体现了对正义、公平、保障人权的价值理念的追求,符合我国的法的价值追求,适合我国国情,应当作为我国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死刑是一种处罚犯罪人的最高刑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式执行。”这样,在我国就出现了两种死刑执行方式并存的局面。然而,这与刑罚的目的、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谦押精神是相背离的,从死刑执行方式发展的历史上看也是不符合其规律的。因此,将死刑的执行方式统一于注射成为今后我国执行死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客观存在于我国刑法中的拟制,其产生的形式上的原因是为了弥补刑法的缺陷和漏洞,而其实质原因则是追求实质正义。正确地认识刑法中拟制产生的形式原因和实质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认识拟制,有助于准确地适用刑罚,避免使刑法中的拟制以追求正义的目的蜕变成破坏实质正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目的是刑事诉讼所追求的诉讼目标,是由国家和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对诉讼结果的正当期望所构成的目标体系。刑事诉讼目的有三个特点,即目的要素的层次性、目的要素的多元性、目的要素的平衡性。现有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均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论缺陷,未能科学而准确地体现出刑事诉讼目的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至今,未有过任何修改完善,存在诸多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甚至出现了有些环节无法可依的窘迫局面。对于现行《职业教育法》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其立法目的加以重新审视,并且从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强调明确主体责任的同时,关注各方法律主体的权利诉求。适当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尽快修订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  相似文献   

19.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超过的必备的主观要素需要采用推定来确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必须依据司法解释对推定事实的列举规定,《会议纪要》列举事实是非法占有目的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基础事实真实、主客观相统一和重视被告反驳的情形下,结合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和犯罪构成结构进行判断.在集资诈骗、贷款诈骗及合同诈骗犯罪认定中,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列举的法定情形可以推定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不同则成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20.
美国刑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除了对被害人有利,还可以实现刑罚的报应、威慑和矫正目的.构建中国刑法的损害赔偿制度,应适当吸收恢复性司法理念,在补偿被害人的基础上,将特殊预防中的改造罪犯作为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兼顾刑罚的报应和一般预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