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力 《当代广西》2009,(3):13-16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按照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关键,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盐城市农村宣传思想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以“新风奖”竞赛为龙头,以“三户一村”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现代农民教育为重点,抓基层、抓基础、抓基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的新途径,开创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一、把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农民作为新形势下农民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推动理论走下乡村,走近农民,走入人心近年来,全市扎实开展“解放思想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农村广大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3.
冯凯  刘元勇 《中国民政》2009,(11):32-33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和利民、富民的有效载体,从起步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沈北新区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城市社区建设理念为蓝本,准确定位农村社区发展方向,重新架构农村社区服务功能,从农村发展实际需要和农民的客观要求出发  相似文献   

4.
黄生成  肖榕 《前沿》2013,(18):110-111
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结构发展的一般逻辑是,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的群体主体意识居于核心地位,而进入转型期,必须建构以农民个体主体意识张扬为前提、以农民类主体意识为核心的农民主体意识结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农村社会农民主体意识觉醒、确立和张扬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广安市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人手.在100个重点村开展以“科学生产、文明生活”为主题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农民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塑造文明乡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整洁村容: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太仓市人口45万,其中农村人口约28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核心是农民。只有农民实现了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近年来,太仓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实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民作为农村实现“两个率先”的主体,在全市农村中深入开展以“增加知识、增收致富”为主题的农民素质教育,努力培育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市委、市政…  相似文献   

7.
《今日广西》2008,(12):F0002-F0002
靖西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合作联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世纪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于“三下乡”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推动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着重在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农村发展上下功夫,在密切城乡关系、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下功夫,在常下乡、求实效和工作创新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支持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力争为农民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为农业和农村经…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乡村社会化与乡村文化重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英魁 《长白学刊》2009,(6):137-143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且综合的概念,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现实农村文化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应从原有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重申与先进文化的乡村社会化两个雏度入手。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走进农村、扎根农村,整舍生成为新型的乡村文化,应遵循尊重多元文化的原则,以培养农民的公民人格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乡村普及为核心来展开。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2,(2):29-30
近年来,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以“乡村文明行动”为总抓手,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文化惠农工程普及化、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经常化、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多元化等“四化”行动,大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 一体推进 努力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先导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努力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要求育农民,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互动中不断进步。目前,苏州市、张家港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其余4个县级市均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适应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在逐步向前推进。我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过十年的探索,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格局已初步形成,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1978年,我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引发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一系列变革。农民群众不再满足只拥有经济自主权,还要求改革上层建筑,拥有政治自主权。在这种情况下,1983年至1984年在全省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种群…  相似文献   

13.
王利 《江西政报》2006,(23):46-47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非常重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之一。我们认为,彭泽县是一个具有传统农业优势的县,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脚踏实地,以更强的责任感关注农村,更多的精力关心农业,更深的感情关爱农民,紧扣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体要做好“一个主攻,二个狠抓,三个加快,四个推进”。  相似文献   

14.
有农村经验的人都知道,农村社区缺少尊重农民本体价值的公共文化活动,农民无法在乡村社区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意义、乐趣和安定感。因此,新农村建设应重视以农村社区为本位、农民为本体的文化建设,既满足农民对生活意义追寻的文化需求,又创造与时俱进的新农村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和进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现的要求,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其具体路径应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农村社会、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推行以农民参与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16.
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型农民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兴初 《前沿》2008,(6):146-150
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新文化。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新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思想,更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农民的全面发展是以农村文化的进步为基本条件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是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要把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文明观念作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7.
李国华  叶青  陈梅 《群众》2007,(1):57-58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泰兴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进一步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文明,使之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一、抓集中培训,培育技术型农民针对部分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收入都相对较低这一情况,泰兴市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的治本之举,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易中懿 《群众》2022,(4):12-13
<正>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全面实施乡村战略,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和主战场,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更高质量科技供给对接市场、服务产业、致富农民,着力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赋能提速。  相似文献   

19.
柴志英 《前进》2000,(10):38-39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及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指导思想上跳出以粮为主和传统农业的圈子,做到五个转变:(1)转变县、乡领导干部催种催收的旧观念,树立研究市场、强化服务的新思想,组织和领导农民参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2)转变“温饱型农业”旧观念,树立“致富农业”的新思想,真正把农业作为农民勤劳致富奔小…  相似文献   

20.
《政策瞭望》2014,(8):27-28
推进以“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确权赋权改革.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健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根本要求。我们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和发挥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力推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加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努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