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巡按、御使、巡抚、总督任内要向朝廷举荐优异官员并纠劝不称职官员,谓之“风宪官举劾”。该制度产生以后,负责举劾的官员陆续增加;举劾范围愈广,由文官而及武官;举劾周期趋于固定,成为明朝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并且是铨选的基本依据。尽管体制日浙完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弊端:一是举荐有限额,纠劾有指标;二是风宪官违例举荐部分官员,遂产生正荐、提荐、并荐、咨荐、揭荐等名目;三是风宪官举劾不实,官员行贿求荐。风宪官举劾制度的发展最终背离其设立的初衷,既不能充当“朝廷耳目”,又不能将真正有才干的官员选拔出来。  相似文献   

2.
论“自荐”     
自荐是人人共有的一种普遍行为。以古人干仕为例,有的直抒于口,自告奋勇,名为“口荐”。有的通过书函,自陈自志,名为“信荐”。有的呈送诗、文稿,以求荐用,名为“诗荐”或“文荐”。还有的给皇帝或长官上奏、上章、上疏、上表、上书、上札子等,陈述己见,以求采纳见用,姑名之为“奏荐”。以今人要求自我发展为例,除了上述古人干仕的几种行为被赋于新的内容仍然大量存在以外,普遍推行的考试制度,招来社会上数以万计的青年刻苦学习,走上考场,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用语言文字表述,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这也是一种自荐行为。而公开招聘、招标,应聘者和投标者更是一种自荐行为。应聘者和投标者必须向招聘单位、招标单位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及提供体现自己才能的依据,如年令、文化程度、工作经历、专业知识、思想作风、身体条件等等,接受招聘、招标者对自己进行严格而全面的科学考核。实际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  相似文献   

3.
古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易经》的疏文也说:“性者,天生之质。”可见,在我国古代的早些时候,对性的认识和态度还是较为开明的。后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男女授受不亲”等道德规范得以确立。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更成了吓人的天条。在性禁忌观念的禁锢下,性教育是无从谈起的。  相似文献   

4.
“郢书燕说”源于《韩非子·外储说》:“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特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认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中 ,一些帝王也深知选贤任能的重要 ,对于滥举者要追究责任。清朝的康熙皇帝“观九卿保举人员 ,非系师生 ,即属亲戚”,勃然大怒 ,忙下圣训 :“滥举者罪之”,并行“保举连坐之法” ,对举荐失当 ,不仅要将“劣马”革职法办 ,连举荐的“伯乐”也要受株连。然而 ,以血统、宗法和等级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必须依靠门生故吏、同门同乡、内亲外戚这些关系网来维护封建秩序 ,保持封建当权者的统治地位和权益。而封建大官僚则各自利用这些关系网 ,以维护他们的权位和势力 ,并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 ,使得这“滥举者罪之”便成了一纸空文。可以说 ,…  相似文献   

6.
雷简夫慧眼荐“三苏”邓剑凡天下有奇特之才者,必须具有慧眼之人的识举,方可大显于世。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其文、其才、其能,可谓冠绝古今,常为世人所乐道,据《宋史》记载,这一奇才的发现者是韩琦、欧阳修等人。其实第一个举荐三苏的是四川一个地方官雷简夫...  相似文献   

7.
意忘形”一词源于《晋书·阮籍传》,说阮籍“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高兴得忘乎所以,失去常态。推及“得志忘形”就是一个人当了官,有了权,自以为“高人一等”,“老子天下第一”,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什么坏事都敢干。结果,反误了卿卿性命,正应了颠得越高,摔得越痛的道理。其实,“得志”后是否“忘形”也是检验一个人的试金石,有言道:小人得志太猖狂,就表明了人们对得意忘形者的人格鄙视。所以,我们每一个“得志”者,都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不“忘形”的人。摆正个人与党的关系,摆正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阅《高帝求贤诏》,颇有感触.汉高祖为了网罗人才,颁诏求士,将所需人才条件诏示天下,要求各地广泛推荐.并且号令官员对符合条件的人才,要亲往劝勉,提供车马路资,送至京城.如果宵符合条件的人才而未举荐,一经发现,就要追究责任,对责任者给予革职处分. 一个封建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其求贤若渴的心情昭然于世,选贤任能的决心跃然纸上.为了保证野无遗贤,不致埋没人才,对有贤未荐者追究责任,予以革职,去其乌纱,其决心之大,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其实,尊重人才历来是为政者推崇的美德,举贤荐能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有  相似文献   

9.
人民公认是我们党选拔使用干部的一项重要原则,认真贯彻落实这一原则,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保证。切实选拔人民公认的好干部,应正确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坚持人民公认,要全面理解“公认”的内涵。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举荐上下公认的人为领导班子候选人,并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的新班子才能成为众望所归,万民信赖的领导核心,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果选拔的人不是大多数人公认的、拥护的,就  相似文献   

10.
邓忠强 《党政论坛》2010,(12):39-39
明代贤棚杨士奇(公元1365—1444年),是一位“雅善如人”、通晓大体的政治家。他在北京任宰相10余年,慧眼识珠,先后不拘一格地举荐了50余人出来做官。历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于谦、能臣干吏况钟、周忱、曹鼎等人,都是由于他的赏识器重,历练而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个个政绩显著,官声极佳。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战国时的卫国经常受到周围大国侵扰。有一天,子思对卫侯说:“苟便是一个能攻善战的人才,他可以统帅大军五百乘。”古时一乘战车有驷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五百乘是一支不小的队伍了。卫侯说:“我早就知道苟便有统帅军队的才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军。可是你不知道,他为官时,曾经在老百姓那里搜刮了两个鸡蛋吃了,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觉得好笑,但仍委婉地对卫侯说:“依我看,古往今来的贤明君主,他们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过,读诸葛亮《出师表》少有不动心者,读李密《陈情表》鲜有不动情者。动心也好,动情也好,换言之就是“激动”吧。激动归激动,可真正能象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象李密那样“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者,历史上也并不多见。看来,激动之后,并不真动,乃是古已有之,只不过古今风格迥异罢了。  相似文献   

13.
灵之渠     
今天的人登上月球,我们感到惊异,但古人建造金字塔、长城之类杰作,我们更惊异,说:“哎呀,那时候的人怎么就能造出这么了不起的东西来呀!”这种赞叹本身就隐藏着对古人的轻视。其实,这些杰作说明,就群体而言,今人比古人要聪明得多,但就个体而言,古人中的杰出者则要远远超过今天的芸芸众生。 看了桂林地区的灵渠之后,我们又一次产生这样的感慨。 这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宽约两丈,长不过70余里。古人实事求是,称之为渠。规模不算大,却十分的巧,十分的灵,而且时间早,被称为世界运河之母。郭沫若先生给它以极高的评价:“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响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相似文献   

14.
嵇康要是活在今天,报刊上的介绍文字不知要送他多少顶“大师”、“泰斗”的头衔。古人毕竟淳厚,落笔老实,不过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他的好友山涛也只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看来,嵇康这个人个头不矮,皮肤白皙,孤傲倔强,风度翩翩,不说非常性感,至少是很有魅力的。 不仅如此,嵇康还多才多艺。论学问,他的著作名重一时;论才艺,他的诗赋琴艺均属顶尖高手;论体魄,打起铁来也能“扬槌不辍”。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真可称为一部人才学.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书中的识贤任能的一代俊杰.然而,即使这些杰出人物在识才用人上也有失误.他们的失误表明了识才用人之难,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诸葛亮失于识浅 被誉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是很会识人用人的.他择刘备、访庞统、收姜维、荐蒋琬和费袆,得心应手地使用众多的文臣武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策泉涌、智谋纵横的智者,在识才用人上却表现出才智之不足,因而出现了不少失误.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自律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特殊规范,对主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有很高的要求。古人说,“德者,得也。”道德的本质特征是:人为自己立法,即“自律”。  相似文献   

17.
有位领导干部很善于做失足青年的工作,每每谈起帮助这些同志转化的体会,他总是说,要有慈母的心、外科医生的手、园丁的勤。细细想来,这三条是颇有道理的。“失足”者,后进人也。对待这些同志,要有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种感情、那样一片热心——慈母心。要用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精诚去感染人、溶化人、教育人、改造人。古人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后进者也是人,同样是有血有  相似文献   

18.
察举制度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对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之初,历练世事、老谋深算的刘邦认识到秦亡原因之一,就是天民之秀杰的“士”无容身之地;再加上儒生陆贾“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进说(《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在天下初定时,就着手登进新的人才,于公元前196年下诏,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贤士大夫  相似文献   

19.
孙铭 《党政论坛》2003,(9):45-45
“与时俱进”一词大约源于《易经》的“与时消息”。“消”,消减、衰退之意;“息”,滋息、生长之意。谓根据时势,决定生灭、盛衰、进退。这是古人由观察宇宙的运动变化而感悟出的人生哲理。古人认为,人世间的事情也像日月的运行盈亏,四时的消长变化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任贤     
《求知》2017,(11)
<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释义】贤明的人善于任用他人,所以自己虽然年老,但治事的能力并不衰退,智力虽已耗尽,但心神并不迷乱。因此,治理国家难在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自己多么贤能。【作者简介】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之后庄子之前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