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曼 《兵团党校学报》2015,(1):13-15,2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论断、新举措、新观点。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加快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适应我国法治建设从器物到观念的转变,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领导干部应正确处理好党法、权法、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同时从树立法治理念、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等方面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相似文献   

2.
法治的要义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绝对的权威并得到普遍的遵从。讲法治,从我国国情来看,最根本的是树立一种崭新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目前关键是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揭示了中国法治进程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在这个进程中,各级干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施法律法规来实现的,领导干部如果缺乏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就谈不上政治合格。讲法治,从我国法治进程和干部队伍现状来看,应该是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更新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刘奇耀 《理论学刊》2012,(12):94-97
民主是法治政府的基本属性。法治政府内含民主并保障其实现。法治政府的民主、人权等价值主张反映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变迁及其相应的社会实践之中,从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服务等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能够概括并揭示我国政府在法治进程中对于民主的保障和建构。制度化的民主法治政府在不断追求理想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矛盾和不足相伴而生,因而,强化其量的规定性,研究政府民主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与体系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是民主法治,是以自律性为主的法治,法治的目的是使各种社会关系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注重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法治,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忠海  吴赫笛 《求实》2008,(4):80-83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所普遍追求的治国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法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的和谐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需要以邓小平法治思想和十五大依法治国精神、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精神以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大法治建设的力度,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建立良好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注意加强公民意识与法治理念的培养,去促进和实现和谐法治与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而建设法治政府则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前提和进一步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诉求。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是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压器和助推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政府机关的执法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的支撑。充分发挥政府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自身的建设。一是提高公务员的法律责任;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强化行政执行力;四是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特殊的领导和促进作用,客观地分析并认识这种作用,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根据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0.
王保民 《唯实》2009,(6):63-67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控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法治是迄今人类社会所能建构的相对理想的一种制度安排。但是,法治也是一种存在诸多局限的制度文明,其是在推进法治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