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30-50年代初苏联当局通过镇压富农运动和强制迁移诸多少数民族,人为地在国内制造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官方文件称之为特殊移民.苏联国家档案馆原始统计资料显示,其间被政府强制迁移的特殊移民达600万人左右.目前,关于苏联特殊移民政策的成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它的目的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特殊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斯大林的心理、个性和善恶价值观等深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
试析苏联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特殊移民”一词在俄文中是一个复合词 ,即спецпереселенец ,专指 1 930年春- 1 933年初被剥夺、迁移的富农。① 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在迁移、安置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并具有了普遍性。特殊移民饥饿现象的出现是以行政方式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关系的必然结果。透过研究特殊移民的饥饿现象可以为研究苏联 30年代“大饥荒”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代俄罗斯移民政策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解体导致大量的难民、被遣返的俄罗斯族人涌入刚刚独立的俄罗斯,同时,90年代中期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波罗的海国家、中亚地区、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中国等人口稠密地区移入俄罗斯的劳动移民逐渐增多。移民随之也成为俄罗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之一。而在移民过程中,制度和政策是影响移民的一个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东欧关于托洛茨基研究的国际讨论会在俄罗斯召开莫斯科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综述斯大林论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中苏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吗? ——兼谈《避免了一场核战争>冷战开始后苏联加强集团内部统一的举措勃列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从苏联哲学的演变看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原因 ——<苏联哲学的演变(1919—1953"一1991>一书概述苏联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富农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语言改革与苏联的解体剧变前夕苏共基层组织的涣散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独联体各国共产党对社…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来南方的阶级结构 八月革命以前,越南南方农村的阶级结构是: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劳动农民阶级。在农村,也出现了一些商业资本家,他们充当城市与农村贸易的中间人。 三十多年来,民族民主革命和土地改革的过程已使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地主和劳动农民是两个对抗的阶级。问题的实质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土地所有和其他重要生产工具,如机械、耕牛、拖拉机、其他农具的所有……)和经济、社会、政治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散居在五大洲自公元一千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国华人的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的。起初,在法华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华人人口的迅速增加并跃居欧洲首位。1975年,东南亚难民(其中80%是华人)在巴黎十三区形成中国城之后,由散居的华人形成的自主商业圈成了巴黎华人的象征。随着中国经济开放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陆华人涌入法国。如今,华人移民问题已经引起法国,甚至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回顾法国移民政策的演变、法国华人迁移的历史、构成以及巴黎华人移民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青田县是浙江省乃至中国著名的侨乡。如果从17世纪末算起,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300多年来,青田人移民海外经历了几次高潮。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才真正被纳入国际移民的体系之中。目前,有21万青田人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分布在欧洲。出国已成为青田人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海外青田人在青田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青田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本文主要概述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分析海外青田人对青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将近百万俄裔犹太人推向历史祖国的怀抱,最终形成了以色列最大的移民群体——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在其形成过程中,东西方冷战背景下的某些国际因素——苏联、以色列和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种种对策,对新一代俄裔犹太移民的形成作用最为直接。  相似文献   

9.
从七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学术界加强了对本国发达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政策的研究。在报刊杂志上,有关社会政策的文章与日俱增。《政治自修》杂志从一九八二年第八期起辟出“苏共社会政策“专栏,系统地介绍宣传讲解提纲。在苏共的一些代表会上,社会政策也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上。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鲜明地体现在自己实施的政策中。列宁指出,“政策是指群众参加国家事务,指国家的方针,指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苏共在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这促进了苏联文化的繁荣。然而由于在斯大林时期,却逐渐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这一文化专制主义的路线、政策和体制统治了苏联近六十年之久,它成为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其历史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俄(苏)两国经济转轨之前,两国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工业化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苏联。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长、覆盖面广、刚性程度强,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从苏联搬用来的,不如苏联那样刻板、僵硬。两国经济转轨的条件是相似的,但由于两国实行不同的改革路线和政策。使两国的经济转轨出现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来源广泛的移民使瑞典由一个民族文化单一的国家转变为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为此,1970年代瑞典政府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政策,以应对外来移民问题,在文化保持、社会平等和政治参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外来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构建社会和谐。面对198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不断波动所带来的严峻考验,瑞典坚持并发展了多元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3.
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立雄 《美国研究》2006,20(2):121-13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贫困理论研究转向下层阶级。下层阶级理论认为,福利制度的负激励是明显的,宽松的福利政策鼓励了更多的穷人变成穷人,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减少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救助,要求穷人通过工作缓解贫困。下层阶级理论导致美国公共救助政策重心开始向劳动力市场政策转移,并直接影响到美国1996年“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折衷法案”的出台。  相似文献   

14.
当今在苏联还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吗?显然没有。列宁,这位把苏维埃神化的奠基人,如今也受到了公开的批评。现今发行的《新世界》月刊杂志中,一位已退休的报界人士指出,列宁的革命后的政策是苏联使用恐怖和强迫体力劳动营的主要“根源”。瓦亚里·塞拉乌尼写道,列宁在1917年就在那些富有的农民身上打上了“资产阶级”敌人的烙印。为了惩罚那些因卖粮而得益的富农,列宁签署了一项法令,要求把这批人“消灭在犯罪的现场上”。苏俄迅速地行动起来,开始没收农民的财产,正如塞拉乌尼所说的那样,虽然有公众的反对,但“镇压却仍毫无界限地扩展开来”。苏俄步履摇晃地走在塞拉乌尼称之为“深渊的边沿”上,这时列宁才认识到他朝共产主义方向跑得太快  相似文献   

15.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一冷战后韩国外交的新发展(一)卢泰愚执政时期的“北方政策”1983年韩国外相李范锡在国防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80年代我们最重要的外交方针就是阻止朝鲜半岛战争的出现,我们更为重要的外交任务是促使北方政策的实现,北方政策的着眼点是我国同苏联和中国关系的正常化。”①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评价的演变苏联理论界近几年来发表大量文章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苏联学者们认为,二十年代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不是列宁晚年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它已扭曲,已变形。二十年代末以后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直接从斯大林的手中接过来的。苏联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是遵循斯大林的思想编纂的。二十年代末以前苏联经历的“军事共产主义”(1918~1921)和“新经济政策”(1921~1928)这两个时期实际上是两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两种模式并非起自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从解放运动刚产生起就存在这两种模式,并一直进行着斗争。“社会民主运动和军事共  相似文献   

18.
以"东北人"为主的华人新移民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华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备受法国社会的关注。通过对华人新移民的访谈调查,笔者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侨乡移民,华人新移民陆续进入法国社会,不能用单一的经济或政治因素来解释,而应该更多地考察其背后隐含的深刻的社会性因素。这种迁移选择可以被看成是"城市中年一代"的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现实作出的直接的、积极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的轻率和突然令人震惊,但官方的苏联历史是神化的.并非国有制过度这种所谓的恶疾导致了苏维埃体制的崩溃.苏联经济落后及其被军备竞赛所耗尽只是意识形态的神话.石油价格波动同样未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相当长时期内的危机,不是从苏联延续下来,而是在拆解苏联时形成的.只有极少数公民有意识地否定苏维埃制度的主要基础.厘清苏联解体的原因,需要我们应打破教条和陈词滥调以及意识形态语言的藩篱.应区分苏维埃构想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苏维埃制度.苏维埃构想并没有消灭自己,也没有退化或自我毁灭,而只是在成长中出现了疾病,其一系列制度无法适应苏联社会和苏联人发展的新形势.苏联体系的主要特点,或者说斯大林主义,是在 1905-1917年革命、内战、20 世纪 20 年代的新经济政策、30 年代的集体化和工业化、卫国战争期间形成的.当时的环境导致苏共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选择的范围很小,只能基于现实的威胁、资源潜力和历史上造就的具有惯性的文化环境.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导层未能妥善解决摆脱"斯大林主义",摆脱动员发展状态这样的复杂问题,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并由于冷战而深化其严重性.苏联既是被冷战的对手所扼杀,更死于自己的双手.苏联合法性的危机酝酿了 30年才成熟.苏维埃制度早期的合法性源自对群众对社会苦难的记忆.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至 20世纪 60-70年代,苏联社会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但城市化给对苏维埃的不满制造了客观的前提条件.一种隐性的危险日益增大,即以前的苏维埃制度的思想基础迅速急剧地衰弱乃至消失.苏联短期内有两代感觉自己毫无生活保障的年轻人被改革、公开性、集会以及文化多元论弄得神魂颠倒.精英阶层的反苏部分的行动利用了这种世界观危机并使之加剧.而新一代领导人既无法迅速揭示也无法预防社会上已经出现的矛盾,而且无法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成熟的问题.党的高层与苏联社会现实的脱离令人震惊,他们自以为掌控着国内进程,但实际上底层的干部掌握着形势.这使得戈尔巴乔夫日益激进的改革导致雪崩式的后果.从这一意义上讲,苏联的解体是文明和世界观危机的结果.其实质在于,苏联社会与国家没能胜任在代际更替的过程中更新社会制度合法性手段的任务;无法保障文化历史类型嬗变的延续性,这种递嬗发生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并和整个社会走出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动员型发展状态的危机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安德罗波夫接替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三个多月以来,苏联的内外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动向。西方各国政府、新闻界和研究苏联问题专家纷纷就此发表评论和进行猜测。现根据有关报刊材料综合作些介绍。一、对安德罗波夫上台以来苏联对外政策的初步分析勃列日涅夫去世前,苏联在总的对外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在具体政策和作法上出现了一些变化。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确定对美国立场趋硬的方针;对中国作出和解的姿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