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畏是一种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敬畏之心是"敬"和"畏"两种情感在人心中的互动结合;敬畏之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一种文化现象。全面从严治党规定了敬畏之心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包含敬畏人民、敬畏党纪国法、敬畏道德、敬畏权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敬畏体系。以敬畏之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心中有党;强化宗旨意识,做到心中有民;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心中有责;严守纪律规矩,做到心中有戒。  相似文献   

2.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3.
“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中华民族素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传统。敬,让人有所为,知晓自己应该做什么;畏,让人有所不为,警示自己不该做什么。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既要做敬畏文化的表率,更需引导文艺工作者常存敬畏之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安徽省调研时说:"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始终保持平常之心。"敬畏之心,是指人们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敬",体现出一种认识态度,促使人们要"有所作为";"畏"表示一种界限,警示人们应"有所不为"。人民警察手中掌握着一定权力,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稍有不慎,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敬畏法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5.
敬畏是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常言道"官有所畏,业有所成",敬畏而后方能有为。为官者只有把敬畏放在心间,时刻谨记畏民、畏纪、畏责,才能在为民务实担当的道路上走稳走好。  相似文献   

6.
李舫 《学习导报》2011,(16):44-45
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指恭敬有礼,"畏"指心存忧惧。近来,"敬畏"频繁出现在党的各项纪律制度和从政准则中,成为新时期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一些正气。  相似文献   

8.
霍华民 《奋斗》2008,(11):62-62
想写这个题目。是我最近欣喜得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大会上讲到了“三敬畏”。他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是呀,做人没有“敬”不行,没有“畏”也不行。有敬畏,才会有自律。  相似文献   

9.
康庄 《江淮》2011,(5):50
前不久,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谆谆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之心"即"敬重和畏惧之心"。也就是说,每个党员干部做人做事、修身养性,其人品官德贵在敬畏。古人云:"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孔子"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讲的就是"敬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畏惧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百无禁忌,为所欲为,是非常危险的。做人应该时刻心存敬畏,有所畏惧,行有底线。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  相似文献   

11.
何谓敬畏?《新华词典》解释为"又敬重又畏惧"。笔者认为,敬畏就是一个人对某客体保持的一种敬仰、尊重、畏惧。敬,源于自然和社会;畏,发自人性和天理。敬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智者、圣人,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所以不凡。而平凡之人,常  相似文献   

12.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6,(2)
正在"三严三实"要求中,做到严以用权、用权为民,就要知敬畏,守规矩,尽职责。严以用权,当怀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党员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组织授予的权力,要严以用权,心怀敬畏。有了敬畏之心,做人才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有了敬畏之心,用权才会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有了敬畏之心,才会知所避、知所止、知所守,行为才会受到约束。敬畏权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作风,审慎用权。要做深入细  相似文献   

14.
陈睿 《前线》2007,(10)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仰望头上的星空,你心中的道德律是什么?北京大学佟新教授回答说:我心中的道德律就是追求社会公正。为此,她对三个词深有感悟:珍惜、求索、希望。  相似文献   

15.
村干部是相对于国家公务员的“不在编干部”,是由村民选出来的“自家干部”,是农村最基层的“末梢神经干部”。对农民来说,村干部直接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村干部群体不敬畏党纪国法,依法治国新战略、新部署将成为泡影。何谓敬畏党纪国法“敬”,恭恭敬敬、严谨严肃;“畏”,担心忧虑、如履薄冰。“敬”和“畏”结合在一起,既敬重又忌惮之意。  相似文献   

16.
正山清水秀,海晏河清,是人类敬畏大自然而得到的回报;地震海啸,水灾雾霾,是人类蔑视大自然而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才能有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才会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免受灾害灾难之苦。"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  相似文献   

17.
文摘     
正叶小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关键当前,我们身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浪潮中,践行24字价值观,有三个关键。一是形成"信仰—敬畏—自律(道德的自我规范)—他律(公德、法规约束)"的价值链条。人们过度追逐物质利益,导致人的发展片面化,忽视或无视信仰和人生价值,有些人便会远离崇高,随顺世俗,价值模糊,是非难分,荣辱莫辩。只有有了敬畏,才有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律,始终心怀敬畏之心。他指出,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这样的要求,有的放矢、掷地有声,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领会深意,认真践行。尤需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畏",不是惧怕、怯懦,也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一种敬畏,一份清醒。然而现实当中,有的领导干部把敬畏当做不干事的挡箭  相似文献   

19.
正"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来之于外部的刺激,后者发之于内心的反省;前者有特定的对象,后者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20.
蔡建军 《奋斗》2013,(8):64-64
正领导干部对人民怀有敬畏之心,蕴含的是一种信念和境界,折射的是一名领导干部履职心态和职业操守。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面对"官位","敬畏"可以励志,"敬畏"更能众服。心有"敬畏",才有人民,就能亲民,更会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