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是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议题。我国现有的公共服务体系忽视了民众需求偏好和需求管理,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供需错位。为满足目标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服务型政府建设要重视需求并强化需求管理,构建囊括需求调查、需求整合、需求传递与需求吸纳的需求管理体系,以更好地连接民众需求与服务供给,将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与自上而下的服务决策勾连起来,弥合供需之间的错位,实现需求信息与服务决策的无缝对接,提供适配性和精准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
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一种嵌入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服务模式,相较于传统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民众满意"和"质量至上"是其明确目标,具有精准识别对象、精度适配模式、精细管理过程和精益评估绩效等显著特征。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是以人的最终诉求为行动指向,通过创新社会体制机制、稳固治理基础,运用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的治理工具,兼顾精准性、全程性、统筹性、考核性的治理要求,实现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协同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治的供给治理格局。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宜适性是对精细化治理是否适合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初步判断,由精细化治理效能、治理供给力、治理驱动力和治理引导力耦合形成,这四要素构成了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宜适性判断结构框架。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系统拥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层次,其中,横向水平内容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细、目标精确等三个层次,纵向垂直过程包括前提(治理主体)、基础(服务需求测度)、条件(靶点识别)、核心(模式和路径)、保证(精细化管理)等五个层次,横纵两条脉络构成了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系统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3.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是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改良消费习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其消费意愿,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是其运行机理;而构建“城镇化”国内需求创造机制、“同步化”的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三心化”的消费环境优化机制和“多样化”的有效供给机制是其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更了解本辖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能更快地对公众需求变动作出反应。基层政府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只有法治,才会真正体现和落实公共服务精神。因此,只有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法治化,才能发挥基层政府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教育公共服务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广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还不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此,通过考察国外教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有效做法及有益经验,分析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关于“公共财政性教育投入、教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体系、进一步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对教育公共服务实施绩效评估,以及加强对教育公共服务的监管等主要问题,以有效探讨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目标、效率与公平、监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精准扶贫与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基本公共服务在贫困村精准扶贫中具有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作用。但目前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并存,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持续保障能力不足,社会参与主体服务供给能力有待强化。因此,我们要优化政府扶贫体制,突出联动效益;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合理高效利用扶贫资源;畅通社会参与渠道,发挥社会扶贫力量的比较优势;关注贫困村发展变化,确保服务供给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一环,新时代市域公共服务供给新内涵要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相契合。当前,我国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从"有"到"优"的转变,必须深刻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意蕴,明确市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仍面临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以及供需匹配失衡的现实困境。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应以厘清主体责任边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破解供需失衡矛盾三个维度为实现进路,进一步增强市域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均等化、精准化。  相似文献   

8.
从农户的视角,在对国家扶贫开发的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江西罗霄山区样本农户满意度和需求度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统计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和需求度矩阵模型,对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优先次序深入地分析,并得出结果。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限"而又"有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服务型政府建设更为迫切的是通过对服务"边界"和服务"有效"及时而又准确的制度安排和精细的政策设计来推动均等化进程,以避免公共服务的无边界供给、趋中和竞赛供给的"异化"趋势。通过挖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限"与"有效"的内在逻辑机制,理顺公共服务需求采集系统、现代化的服务输送渠道、规范的供给流程,以及公共服务投入的资源整合机制,才能找到均等化的突破口。而保障上述逻辑机制实现的因素又包括法治化和制度化的供给决策机制、优质均等规范的公共服务标准、以公共需求为导向的整合型公共服务组织体和合理的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主要存在资金短缺、资金投入率低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要破解农村转型困境,应以健全制度政策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为保障,以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从完善社区发展需求表达机制、构建社区与社区居民交流互动机制、创新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模式和建立分级负责的公共服务供给财力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寻求农村社区良性治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城市供给,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也对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善治理论强调国家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可以为解决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治理问题提供新思路。在我国当前城市群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中,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等供给主体间存在的供给交叉或供给真空状态愈发明显。基于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应从善治角度区分政府组织间及政府与其他组织间两种不同的协同供给机制。多政府协同供给要重视政府间协议并强化府际关系网络。而在政府与其他组织间的协同供给中,多政府协作承担城市群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与基本供给责任;多市场协作满足公共服务的多元需求并加强自身监管;多非营利组织协作灵活应对政府和市场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和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化,而公共服务的供给呈单一化趋势,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支撑,探索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路径,即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多元化的供给渠道,多元化的供给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南省Y县的实地调研发现,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识别方法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缺少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识别农民的需求,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契合度,对现有的需求识别方法进行优化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引入KANO模型,得出如下结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必备型需求为对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大院的需求;期望型需求为对广场舞培训、有线电视、文化工作宣传栏、农家书屋的需求;魅力型需求为对有线广播、送戏下乡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需求;农村电影放映属于无差异型需求。根据识别出来的需求的不同属性,政府可以制定差异化的供给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KANO模型对于现有需求识别方法的优化。同时,政府还应引入农村社会组织参与其它类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大对文化建设配套资金的落实力度,把识别农民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的缺陷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公共需求.建立政府、私人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供给模式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如多元合作易产生的效率低下问题,公共伦理的缺失问题,责任模糊带来的问责困境以及合作关系造成政府和社会独立性侵蚀的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多元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促进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机制建设,倡导公共精神,培育合作文化,落实公共服务责任等措施来完善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从而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为改善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环境提供了一系列公共服务,但这些服务却长期存在供给不足、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各地政府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其中政府购买农民工服务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农民工服务的供给水平,而且促成了农民工政策的积极转型及其治理效能的充分发挥。中国政府与学界应当以购买服务为视角,加强对农民工政策及公共服务的基础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大力培育服务农民工的社会组织,扩大农民工服务购买目录并提高供给质效,加强和完善对购买服务模式的评估监督,从而切实构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治理格局,充分满足农民工群体对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满足持续性的公共需求。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与我国政府导向型信息收集制度、服务生产制度、财政制度、绩效评估制度有关,完善这些制度是提高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社区是国家公共服务资源惠及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对小康社会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采集、服务供给和评估监督机制。实现多元服务供给主体的良性协作,关键是要明确社区服务的需求表达、服务供给和评估监督中各主体的定位与作用,形成责任边界明晰、相互分工协作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基于19个全国农村养老服务典型性案例,提取和凝炼了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实践离不开供给动因、供给主体、供给保障、供给流程之间的耦合作用。在供需现状、上级压力和理念认知等内外动因驱动下,由党建引领的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所构成的多元供给共同体,通过整合制度建设、工作机制、资源条件和技术赋能等供给保障要素,为需求识别、供给决策、服务生产和监管评估等接续环节构成的供给流程提供重要支撑,从而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动态平衡,由此构成农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9.
面对大数据发展形势,如何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破解公共服务"生产率悖论",实现服务投入与公众需求"精准匹配",提升公共服务绩效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梳理与现实分析,分别从需求管理、决策制定、流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四个维度,阐释公共服务供需匹配中精准管理的内涵,并从技术支持保障、管理模式变革与管理思维创新揭示大数据对公共服务精准管理的作用关系,进而以"信息流"对服务供需匹配的作用为逻辑思路,设计并剖析了大数据驱动下公共服务全过程精准管理的实现路径,并分别从需求与反馈机制、信息安全制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与智力支持和项目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构建确保该路径实现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第三部门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之间存在的矛盾迫使世界各国对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市场化改革,第三部门的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以及灵活性决定了其在提供某些公共服务时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多变的优势。因此,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成为解决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