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本文立足共同富裕,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分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命题是解决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整体性治理研究者认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着眼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的整体性运作,实现治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安改革的走向是由被动反应型警务运作模式向主动提前型警务运作模式转变,由注重管理职能向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并重转变,由注重“增长改善”向注重“无增长改善”转变。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公安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深层次的公安改革势在必行,应把握住全国性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机遇,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夏周青 《新东方》2009,(11):38-42
伴随全球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推进,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政治活动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治理的目标是走向“善治”(goodgovernance),即良好的治理,也就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治理的权威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特征可以归结为:治理不是规则、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4.
所谓主动管理,即针对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地去管,主动地去理。现代科学,把管理对象概括为“七要素”,其核心是人的因素,即以人为本。实践证明,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人的素质差异是事故、案件发生和避免的根本原因。人的素质提高了,规章制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较好地预防和避免各种事故、案件的发生,管理工作才有保证。根据自己十几年来从事保安管理工作经验,我认为保安管理工作应“主动抓”、“主动管”,不能“消极防”、“被动防”,而要做好这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所谓基础工程,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的工程。即给予被管理者经常…  相似文献   

5.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意味着乡村治理在理念上从单向度思维向总体性思维转变,是基层治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动力的整体治理效能,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法治化与规范化水平,从而开辟乡村治理实践创新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秦楼月 《人民论坛》2022,(16):97-99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贫困治理由此迈向更为深层、更为持久、治理难度更大的缓解相对贫困阶段。从绝对贫困走向相对贫困,其治理将从“攻坚战”走向“持久战”、从做大“蛋糕”走向分好“蛋糕”、从外力帮扶走向内源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的演进过程和趋向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和“将来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从此到彼”。  相似文献   

7.
陈昌龙 《群众》2006,(10):56-56
培育农民,切实帮助和提高农民,使之尽快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积极有效地引导农民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被动沿袭到主动创造,让他们在农村大舞台施展“十八般武艺”,乃是当务之急。今年以来,  相似文献   

8.
罗哲 《人民论坛》2021,(9):24-27
“主动加码”是下级部门应对政策张力的一种常见策略,体现了地方自主性与积极性。符合实际的“主动加码”有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和优化,而盲目“加码”则会导致基层陷入形式主义困境。上级部门应正确看待下级的“主动加码”行为,认识和理解其动机与作用逻辑,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与干部管理对“加码”行为进行有序引导,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梁孝 《岭南学刊》2011,(5):115-119
苏联的文化体制及其核心思想体系是在一个极端时期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动员型文化。极端时期结束之后,苏联文化体制不仅没有根本变革,反而不断走向封闭,最终失去内部活力,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僵化,对内失去凝聚力,对外失去竞争力。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和后来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的一个重要因素。苏联核心思想体系从封闭走向“空转”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10.
法官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就是从他律走向自律。促使法官道德从他律走向自律,必须采取有效对策:首先明确道德导向,其次提高道德修养,再次掌握具体方法,包括学习道德榜样、启发道德认同、提倡“慎独”精神、善用“自省”古箴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