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小满哥     
小满哥是我大伯伯家的二儿子,他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日出生,故起名小满. 可小满并不满,从一生下来左手就不会动,明显比右手小,整个左胳膊、左臂都是软的.经医生检查,说是患有先天性幼儿麻痹症.就是说,他是一个先天性残疾人. 6岁那年,我去上小学读书了,他也去了,但因考虑他就一只胳膊,甚至走起路来也一颠一跛、一歪一扯的,加之学校离家有五六里山路,父母又不可能接送,就暂且没有让他去读.然而每天放晚学后,他却要步行300来米路到我家,看我读书,跟着我读,我会而他不会的,他就问这问那地让我教他.  相似文献   

2.
备课卡片     
宋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曾经对人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适。也没有多大意义。”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上不起学,他就一个人跑到一间僧舍中去读书。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粥凝成了冻以后,就用刀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吃;没有菜,就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说读书受穷应当不应当羞耻?这就是没有弄明白读书的真实现象和真实意义。所谓的读书就是一种文化生活,是对文化的享受和消费。有人可以偏重这种文化生活,有人可以偏重其它文化生活,就像饮食一样,各自去寻找和享受自己的口味。我还在一家主流媒体看到煞有介事的“警惕富人不读书”,这叫啥问题?  相似文献   

4.
白手起来的世界毛纺大王曹光彪,1921年出生在上海。他父亲是一名小商人。到上海。后,先是摆地摊,经多年艰辛积累,在上海有名的商业街棋盘街上开设了鸿祥呢绒店。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的时候,曹光彪进入上海明德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后就兴致勃勃地跟着父亲学生意。那时,他的个子还没柜台高,聪明的他便在柜台里摆了张凳子,站在上面接待顾客。在学校里,曹光彪非常好学,上进心非常强。但在他刚上完高一的那一年,他敬重的母亲不幸患伤寒症病故,全家生活的支柱轰然倒塌了。此时父亲又卧病在床,他…  相似文献   

5.
爸爸给我起了一个很专业的名字教师队伍建设我娃余,名字叫良师。我一出世,爸爸就给我起了这个很专业的名字。我爸爸是医生,一个“赤脚医生”。小时候,爸爸常对我说:“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你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当一个好老师。”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崇高职业”,只知道应该好好读书。想不到今生有缘,我现在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校长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有一所书声琅琅的小学和一个苦心耕耘的王政校长。王校长在这个山村小学里整整度过了3O多个春秋,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每当我想起他,就久久不…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一个叫金华村的偏远山村,有一位27岁的重残青年,体重还不到30斤,人们叫他“纸片人”。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却追求着常人看来难以实现的梦想!他用唯一能动的右手食指移动电脑鼠标,竟然敲出了数千字的文字,他的作品被几十家媒体发表和转载,网友好评如潮。他叫周波,一个全身瘫痪的青年。  相似文献   

7.
记得还是20多年前,那个时候的 时代楷模和偶像是与现在大不相同的。就拿现在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相比,后者都是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颠覆不破的贡献的。如邱娥国。而那个时代的英雄,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潮流有关,我记得大概有张铁生吧,还有李庆霖、黄帅。张铁生是因为对高考制度不满,在考卷上写了一封信。我以为作为一个下乡插队多年的考生,他当然有权利对考试制度提出质疑,因为国家没有让他本该在学校好好读书的年龄读书而让他下乡去了,高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他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的捉弄。李庆霖,因为儿子下乡插队生活太苦,几…  相似文献   

8.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相似文献   

9.
戴澄东 《黄埔》2012,(4):17-19
1904年11月25日,我的父亲戴安澜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他原名衍功,入学读书取名炳阳。他知道自己能去学习,是家中对他的期望,为此刻苦用功,成绩优秀,数年后考入在南京白下的安徽公学,后由于时局动荡等等原因,学校停办,返回家中务农、自学、教书,但经常得不到温饱。  相似文献   

10.
某市一家企业的附属学校的一位教师,其女儿在本校上学,后因搬家到离附属学校较远的地方居住,为减轻孩子路途奔波之苦,该教师将女儿转入新居所在地学校读书。但是附属学校认为,该教师的行为对学校造成了不好影响(其他学生也有转学的),学校要求教师将孩子再转回来。该教师没有答应,但是鉴于学校态度坚决,不得不与学校达成协议,保证下一学期将孩子转回来。转眼下学期到了,该教师没有践约,  相似文献   

11.
总经理     
《创造》2006,(4):38-39
李勇爱书最根本的源头是他有一位痴迷读书的父亲.李勇小学时代手捧父亲的直排版、繁体文大部头跨入了书海世界。可能他没有参加过多少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但是他曾经多次上山采摘核桃.卖给药商换成图书。《徐悲鸿的一生》就是他这么换回来的。连续看了两遍,看出了徐悲鸿刻苦求学的精神,看出一种伟大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龙年牛日,我出生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中缅边境的一个叫南段的拉祜山寨。按拉祜族的习俗,我有了第一个名字:扎努。读书那年,老师给我取了一个学名后就有了两个名字。从1971年六岁半父亲带我走进小学校门至今,转眼间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来,拉祜山乡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通了公路,昔日的黄牛运输队永远成了历史,人们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我童年穿过的那种自己织染的土布衣服,草房渐渐减少,甚至逐渐成为人们的记忆,学校也由低矮的草房成为那里最漂亮的房子,读书的拉祜族子女越来越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培养下,我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成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拉祜儿子。我为生长、生活和工作在日益发展的国度而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曙光已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在设计着属于我的21世纪。21世纪,我当然要有一套高档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汽车,如果有条件,我要让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儿子的婚姻由他自己做主,我永不干预,但我要当好他的参谋,并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不教儿子如何捉一条鱼,但我要给他一张捕鱼的网。21世纪我将把我的妻子打扮得更漂亮。她一辈子都说我不爱她,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爱得很深。她的前半生为我付出了太多的苦难,我将加倍地报答她。我要让她明白,是过去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爱她。她独守空房的夜晚大约有两千多个。可是,那…  相似文献   

14.
1993年,22岁的田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县政府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他的工作是在办公室负责接待。刚开始,他还觉得挺新鲜,因为他在学校里可从未学过这种专业知识。他觉得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来锻炼锻炼自己的公关能力,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于是他便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等待着调换工作的时机。他学的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他认为,领导不会长期把他放在一个与他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因为领导不是在大会小会上经常说要人尽其才嘛!然而,一年时间过去了,领导还没有给他换工作的任何迹象。他心里开…  相似文献   

15.
五年前,卢英洪还在河北科技大 学计算机专业读研究生时,在燕赵晚 报大周刊上看到一则贫困孩子的照片 资料,周末就跟着一个民间慈善组织 去了山里,看望他惦念的那个孩子, 结果他看到的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太行山中的那个小村庄家家户户过得  相似文献   

16.
吴建平 《中国保安》2012,(23):76-76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太阳。读书是一种精神的探险、灵魂的撞击。人生就像一本书,有时欢乐,有时悲伤,拥有好的书就如同拥有人生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我和警察     
我和警察周大新最早知道世上有警察是在书本上,从小学课本上读到了“警察”这两个字,不明白是指什么,问老师,老师告诉说,警察是指背着枪维护公共安全的人。我家在乡村,乡村那时没有警察,附近的镇上有一个公安特派员,可他不穿警服,所以警察在我的脑子里一直没有一...  相似文献   

18.
东方巨人的魄力青年毛泽东为何不留学?任武雄到国外去留学打工,几十年前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无数人在欧洲战场上丧生,法国等国家缺乏劳动力,于是华法教育会的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提倡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勤工就是勤“打工”,俭学就是过着俭朴的读书生活。那时,毛泽东和他的挚友蔡和森等就在他们所组织的新民学会内响应。他们认为赴法国勤工俭学,到国外去可以开阔视野,吸收世界上有益的新思潮和科学技术,又可以通过半工半读,培养自食其力的能力.对闭塞的中国,对求学无门求业无路的青年来说是个佳音。于是他们从1918年开始就积极酝酿,推动青年到北京、保定等地的留法预备班学习法文,准备出国。毛泽东又多次到上海欢送青年到法国去,然而地自己却没有去。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外国学者说:因为毛泽东没有学好外语,所以他后来始终没有去。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当时到外国去的青年,并不都是学好了外语才去的,大多数人是到国外才学好外语的。那么,青年毛泽东为什么没有到外国去留学呢?青年毛泽东未将赴法勤工俭学视为青年的唯一去向,他认为要根据各人的特长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出国。他在1918年一开始推动青年赴法留学时,就劝新民学会会员罗学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20,(17)
正在成长中做好选择钱炜安的父亲是跟随着爷爷从大陆到台湾,但是他对那些事情已经慢慢淡忘了。本来生活在眷村的家庭,因为爷爷遭遇事故而被国民党当局开除出军队,所以,钱炜安成长的环境也就离开了眷村。钱炜安1981年出生在台湾。在那个"升学主义"的年代,钱炜安高中考了很多次才有学校录取,后来还被留级一年。他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摄影,可是,还没有念完书就因为在杂志社打工旷课过多最后被退学,然后,他就直接服役了。  相似文献   

20.
我在复旦大学读书时,章培恒先生是中文系主任。第一次见到他,我只不过十六岁半,对他是又敬又怕,还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有眼不识泰山,不屑去主动与他说话,觉得那样做有点巴结。他带我们这个班,几乎是从头带到尾,每一个学年,甚至差不多每一个学期,都有一门他亲自出马上堂讲的课。可是,那时我好像没有正经跑到他那儿,与他说过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