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伦理基础,经济公正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集体、国家和社会)和社会分工之间的和谐,因而经济公正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公正的实现,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的财政分配活动都应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历史任务提供财力基础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王妍 《长白学刊》2008,(2):17-19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现代环境伦理以马克思的"类"的思想为理论原则,试图通过重新理解人自身,来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其实质。现代环境伦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新范式,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提供了生态哲学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4.
刘德福 《当代广西》2008,(19):57-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种种严重犯罪活动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廉洁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没有廉洁公正,社会就不可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
张英  任建兰 《前沿》2011,(7):17-19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特征。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是目前阶段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背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供需缺口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等问题是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的体现。我们应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技术,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改变传统经济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而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性别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性别和谐是性别关系平等、互补与合作,并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性别环境。性别和谐与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民族和谐、区域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一样,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当充分认识到实现性别和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努力促进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时下,各地各部门都在根据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做好各自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地方对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缺乏了解,把和谐仅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提起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大搞环境建设,就是种花植草,要么就搞几次爱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活动,便美其名曰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否认,爱护自然、美化绿化环境是必要的。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这篇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中央对和谐社会时事报的总体要求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  相似文献   

8.
王焕亮 《新东方》2007,(3):39-41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1]。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许敬乔 《江苏政协》2010,(12):55-56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社会公平和正义被摆在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前沿》2011,(20):138-1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也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浙江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从理论内涵来看,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旨,而其核心理念内含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互利双赢的思想.从实践方向来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经济发展是实现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由认识到行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是党在废除"以阶段斗争为纲"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形势下,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广泛涵义的范畴,它的本质内涵应该是文明、公正、共富、共享、安定、有序和团结,其最基本的表现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梁旺兵 《传承》2012,(15):72-72
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做到坚持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促进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谐旅游。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环境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而公民环境权保护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正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环境立法与公民环境权保护三者是统一的。从现实的情况看,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通过具体立法来保护。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希望在相关的法律中体现环保精神,以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陈毅君 《前沿》2007,(12):197-200
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因其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联以及它对社会和谐的价值性意义,使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社会公正在利益分配、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以及促进人的发展问题上为和谐社会的达成提供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制度保障。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建立在公正的制度之上。  相似文献   

18.
赵海鹰 《传承》2007,(8):39-4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于发展的基础性关系,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必须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增长;改善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好三个基本层面的和谐问题,一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际道德、社会道德、环境道德可以从精神道德领域为这三个层面的和谐关系提供强有力的道义支持和精神保障,从而有助于解决好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问题。本文在此三个层面上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吴祖鲲 《长白学刊》2005,(5):97-100
高度的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理性.文化理性是文化的灵魂和真谛.培育和谐社会的文化理性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导向、规范和动力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当前,培育和谐社会的文化理性要着手于:培育完善的道德体系;培育民主意识和法制精神;培育公平公正理念;培育律商,打造诚信;培育爱心;培育信仰;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