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演进,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发展、改革、稳定、民生四大问题。其中,发展是根本,改革是推动力,稳定是保障,民生是目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其中,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改善民生的过程。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改善民生的行动指南,而统筹兼顾则是改善民生的方法论指导。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只有以改善民生为实践维度和最终归宿,才能在实践中放射出真理的耀眼光芒。  相似文献   

3.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改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求解路径须从五个方面去把握,以构建五位一体的民生建设体系:推进经济建设,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确保改善民生工程的顺利进行,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走绿色政治之路,促进民生建设生态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建设先进文化,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民族振兴;展现幸福生活的民生建设旨归,必然成为党和政府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抓住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牛鼻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就能有效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展民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因此,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实施"惠民行动",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更加关注民生,以和谐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民政是为民之政。做好民政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因此,做好民政工作,就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着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为重要举措,以加强社会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民生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民生思想包括“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两大基本内容。江泽民民生思想具有突出强调改善民生的目的性、终极性地位、全景式地筹划民生大计、强调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等特点。从目的—手段意义上讲,江泽民民生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层面的最重要体现。认真学习和践行江泽民民生思想,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促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制度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从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诉求的历史话语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民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有利于剖析民族民生观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加彰显出民族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生之魂,文化民生深刻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优秀传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其实质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是促进文化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向来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开始。保障与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之基。着眼于建立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长效机制,该文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履行参政党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作为中国参政党之一的中国民主建国会,要在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政党的民生实践绩效是其取得并长期保有执政地位的重要考量。无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苏共,还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的国民大会党,他们的民生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改善民生是政党彰显其先进性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是政党能够长期执政的生命线,而政党腐败则是其失去政权的致命原因。这对于我们党深刻把握民生的规律,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意识,践行“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执政理念,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工作主要领导第一责任制、领导接待来访和干部下访制、重点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首问负责制、  相似文献   

19.
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选择。地方政府改善民生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要树立民本的核心价值追寻,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估机制,构建以改善民生为轴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立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理解发展与人的关系,倡导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要深刻认识社会建设的意义,探索社会建设的新制度和新方法,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