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通过对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班玛地区的几个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以弘扬艰难困苦所铸造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2.
长征,这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从它开始的那一刻,即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8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关注、介绍和研究红军长征的热情经久不衰,长征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对其产生着浓厚的兴趣,红军长征的深远影响仍在继续。长征精神凸显着巨大的时代价值,引领着中国人民的新长征之路。  相似文献   

3.
长征中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得红军能够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环境,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在长征途中,党紧密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长征时期,红军三过贵阳,足迹遍及贵阳地区8个区县、80多个乡镇,贵阳也是红军长征中唯一兵临城下的省会城市。党和红军在经贵阳途中始终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不仅使红军内部官兵关系达到融合,维护了党内团结统一,提高红军战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逐步拉近党和红军与贵阳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了民心,扩大了红军的群众基础。其宣传的革命道理和抗日救国的主张在贵阳群众间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在贵阳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对于做好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过程中"北上抗日"政策重心随中国革命的发展有所调整和变化。在红军长征之前,面临着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疯狂围剿,中共提出北上抗日的号召与"反蒋"联系在一起,抗日是为了民族解放,反蒋则是为了人民解放。红军在长征途中重申了北上抗日政策,基本延续了长征之前的政策部署,除了反蒋之外,重点还在于确定了北上的前进方向,以统一全党的思想。长征之末,日本侵华变本加厉,国际局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共放弃了反蒋,提出逼蒋抗日的政策是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所作出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过云南,传播了革命火种,对云南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红军长征过云南的影响下,龙云的思想也开始了转变的历程。 一、红军长征过云南、龙云商议对付红军的策略 1934年10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的两大主力——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哪里,是关系到长征成败和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根据行军形势的变化,经过反复比较和选择,最终选定陕北为落脚点。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洮州会议是完成这一战略的关键环节。洮州会议否决了张国焘西进的错误,继承了党中央与张国焘南下战略作斗争的光辉成果,维护了中央权威和党的团结,坚定执行了北上方针,促进了三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从而使得落脚陕北战略得以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动地、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本文以长征红军在四川藏区的事迹为例,论述了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说明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但是共产党民族统战政策的成功,也是包括四川藏区各族民众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在华中地区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卓越功勋,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相似文献   

10.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历时10个月,在豫陕甘宁四省转移,行程近万里,并率先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经过长征,红二十五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敌军兵力,配合了红军主力的北上行动与川陕、甘陕苏区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外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红军长征的开始,是“左”倾机会主义统治的党中央和红军在毫无准备的条件下,仓促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盲目行动。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红军长征的开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必须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红军长征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红军长征的胜利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统治中国共产党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破产和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在党内的确立,是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高度灵活的军事策略在革命实践中的杰作,这是红军长征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向积极发展的重要前提;妥善处理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使红军避免了内部火并,这是毛泽东化险为夷,取得长征胜利的最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红军在长征前夕,对广东军阀陈济棠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统战,由于采取了正确的统战策略原则,如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先打后和、争取军事有利等,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基础上与陈济棠进行了一次秘密谈判,双方签定了停战协议,从而使红军在战略转移中能够顺利向陈济棠“借道”,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两道封锁线,向西突围。  相似文献   

14.
长征胜利有重要政治意义——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开始走向成熟,中国革命事业经过长征跃上了的历史新境界;长征胜利有深远的文化意义——长征精神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长征胜利有直接的军事意义——长征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因此,从军事角度诠释长征的胜利,是全面、准确地认识长征的必要前提,对于传承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仅本身意义重大,事迹悲壮,可歌可泣,而且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方红军游击队打击、消耗了进犯各苏区和游击区的国民党军队,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保持了党在南方八省的战略支点,为在南方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基本条件,同时掩护和保证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箝制和吸引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的行动,并与主力红军长征形成相互策应的两大战场。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同样是一部惊天动地的不朽史诗,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孕育出红军游击队豪气入云的革命精神,这就是: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视人民为亲生父母的精神;生为革命死不哭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长征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充分认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意义70年前,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惊心动魄、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致胜法宝。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红军战胜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冲破国民党围追堵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团结友善的军队氛围、军队纪律教育等。根据长征途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为了保证长征的胜利,灵活使用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理论教育法、正反面教育法、教育与疏导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9.
红军的长征早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穿越了时空仍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巨大精神财富。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原动力;是红军勇于牺牲,战胜强大敌人的战斗力;是红军战胜错误路线,团结一致、患难与共的凝聚力。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仍然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伊胜利来稿认为,红军长征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内容:(一)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矢志不移。(二)长征精神就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跟着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