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镇遇知音     
广东顺德县桂洲镇,一个几百人的灯饰厂,当记者随一个采访团到达时,销售科长小潘热情地招呼大家。“《南风窗》?!”接过本人的名片,小潘惊喜.地叫了出来,“你们的‘风’好劲啊,我们厂有好多人订了这本杂志呢!”一个乡村小镇,能有多少知音?采访结束后,记者特地找潘科长了解情况。他说:“今年,我们厂有60多人订了《南风窗》。我厂的职工大多是邻近的农民,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前两年工会订了《南风窗》,很受工人欢迎,杂志传来传去都翻烂了。大家觉得它新鲜、丰富、有味。从去年  相似文献   

2.
玻璃屋     
《1992:南风窗的“精品年”》(见本刊1991年10月号)与读者谋面后,热心读者的来信纷至沓来,阿蓝在感受到热心读者的挚诚之情外,更感到肩头的压力好沉好沉。精品年,我们要超越自己。广西北海市农业银行的黄国桂读者来信指出杂志中出现的一些错字、病句、校对错误,来信最后说:“说实话,过去发现《南风窗》有错字、病句,总觉得‘在所难免’、‘情有可原’。读过《1992:南风窗的“精品年”》后,为推动《南风窗》向精、尖、高发展,跃上新台  相似文献   

3.
回阿蓝的话     
贵刊今年第五期上,阿蓝就登广告一事作了一次“答读者”。文末,阿蓝问读者:“未知大家对阿蓝的这种解释是否满意?”回阿蓝的话:不满意! 阿蓝说:“本刊是自负盈亏的,国家完全没有补贴。”对此,我们作为读者对《南风窗》全体工作人员深表敬意!阿蓝又说,杂志登些广告是“尽可能不再增加读者的负担”。对此,读者当然会感激的! 但倘若以此为由,连封面都做广告,读者是绝不会欢迎的!读者之所以喜欢、热爱《南风窗》是因为《南风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相似文献   

4.
第108号提案     
在省人民政府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编号为108号的提案——省政协三个委员联名提出:要把“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推向全省,进一步活跃民主风气。说起这份提案的产生,还有一段故事呢! 几个月来,《南风窗》杂志与软科学开发服务公司发起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地展开,使原来清静无声的省文史馆也时不时热闹起来,好些年逾花甲的老者凑在一起,戴上老花镜,手里拿着《南风窗》和报纸,指指点点,议论风生,饶有兴味地谈论着市民争当不掌印“市长”的新鲜事。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假如我是广州市长’活动开风气之先,搞得好!”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5)
说起我与《南风窗》的相识,真是一段有“缘”的故事。去年底,我在厂内订了11份杂志,当时并没有订阅《南风窗》,而是另一份青年刊物,却因写错了邮政代号而成了《南风窗》。拿到《南风窗》,我感觉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像《南风窗》那样令我看后心动。我是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细细地品读,深深沉醉在刊物之中。没想到这一“错”竟“错”出了这么一本了不起的杂志  相似文献   

6.
一批造型别致、色彩鲜明的水磨石凳出现在珠江北岸沿江路一带,与那浓浓的榕荫相辉映,给珠江之畔增添了不少魅力。在每一组彩色石凳的流线型靠背上,都标着“南风窗杂志发起承办”的字样。有人交口称赞:“《南风窗》为市民做了一件好事!”有人却心生疑团:“办杂志的去搞石凳,这算是哪门子事儿?”是啊,一份杂志与建造石凳,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 并非突发的突发奇想 1986年夏天的一天中午,广州市委大院里,拿着午饭的《南风窗》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们又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97,(4)
又到4月! 4月是《南风窗》的生日!4月也是“城市故事热线”的生日!1997年4月,《南风窗》跨入了12岁的生日是,而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则刚刚两岁。12岁也好,2岁也好,我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努力和真诚。我们所得到的,是读者的爱和肯定。12年,读者的支持和拥护,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12年,我们正摆脱稚气,走向成熟。在过完12岁生日之后的1997年下半年,《南风窗》将继续对一些版块和栏目作出调整,立志为读者献上一份更成熟的杂志,让你们不断感到新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7,(10)
《南风窗》杂志在今年8月号发表了总编辑秦朔致读者的一封信,信中希望读者能帮他当一回“总编辑”,为《南风窗》“找题目”,出谋划策。姚先生是四川成都人,目前在深圳承包着四川一间企业。看到8月号的这封信,他第一时间把电话挂到了本刊编辑部。姚先生说,特区的业余生活虽然丰富,但他却什么爱好都没有,他不打麻将,不唱卡拉0K,更不好保龄球什么的,做生意之余,他唯一爱好的,就是买书和看书,目前,他的个人藏书超过10万册。姚先生说《南风窗》是他每月必读的一本杂志,他最喜欢我们的“独家策划”,建议我们可以做一些有国际影响的题目,比如柬埔寨最新局势等等。他还向我们推荐了一套影响世界未来的书籍,并热心地告诉我们这些书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得到。另外他还希望我们继续做一做中国的贫富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普遍被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姚先生说,如今的生意人,已经越来越多地加入进”读书一族”的行列,他希望能与本刊多些交流和沟通,互相聊一聊读书心得,互相受益。于是,在放下电话之前,我们约定。以后每月至少通一次电话。还有许多读者和姚先生一样,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信息和建议。“城市故事热线”代表《南风窗》所有的工作人员,谢谢大家。金秋十月,又到了征订季节。今年,“城市故事”将继续为我们的热心读者赠送带有《南风窗》特色的纪念品。同时应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我们还将在我们的热心读者当中开展“读书”活动,为大家介绍一些好书。只要您将1998年订阅《南风窗》的订单复印件寄来我社“城市故事”,写明回邮地址、姓名和邮编,我们便会将您的名字编入我们电脑里的读者名单中,并在节日为您寄去我们的祝福。如果您无法在当地邮局订到明年的《南风窗》,亦可将订费寄来杂志社直接订购。至今为止,“城市故事”已经拥有过千名热心读者。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获益良多。而在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有更多的热心读者,与我们携手,共创明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周立博士在《如何纳税与怎样养廉》(《南风窗》1999年第2期)中说:“若将高薪付给一批不受或少受制约的公务员,非但不能养廉。反而会使一般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拿高薪而不廉’的一帮社会蛀虫,于是个人的理性选择便有两个结果:一、削尖脑袋加入这批人的行列;二、揭竿而起,反了!”由此,他得出结论说:“必须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才能保证公务员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7,(11)
我的希望《南风窗》是众多杂志中少见的高品位的杂志,但我还是有几点希望,主要如下: 1、希望加大发行区域,如番禺、东莞、花都等地可适当加大发行量,让这些小地方的读者更方便买到《南风窗》,不要让那些“不知所谓”的乱七八糟的杂志拉低了读者的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1.
也许你是新朋友,也许你是老朋友,但是当你翻开这一本标明“’93新版本”的《南风窗》试刊时,你也许都能感到出乎意料的惊喜。《南风窗》,一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脱颖而出的有独特口味与魅力的杂志,一本被誉为“吹一股清新健康的南国之风”的“广东十佳期刊“(之一),七年半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1987,(10)
你心目中的《南风窗》是怎么样的?你、我、他,自有不同高见吧。广州宣传学院“社会传播与公共关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传播反馈原理时,走出课堂,访问了300多位《南风窗》的订户。同学们说,访问之前,他们有点忐忑不安,担心会成为“不速之客”,谁料接触读者之后,对方的热情竟使他们大感“受宠若惊”,都是热心人呵! 同学们在顺利完成了300多份问卷的填写工作后,还各自写了一篇调查心得。现选登其中部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南风窗》。  相似文献   

13.
长留的墨香     
对于《南风窗》和每一位南风窗人来说,1996年的12月7日都是一个不幸的日子——在这里工作了11年之久的《南风窗》副总编谭启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突然离开我们,悄然远去了。“大雅长存半留墨香半化鹤,斯哲永在一柱薪火一世名。”由编辑们集体拟就的这幅挽联,表达着我们无法言表的痛惜。“五十而知天命”,老天恰在他五十之年夺去了他的一生,这是何等残酷又沉痛的事实!苍天无理,苍天不公。以他的才华和思想,他原本应该再与我们相伴几十载的光阴,再多留下一批才情横溢的作品。然而如今,睹斯文却再不能见斯人  相似文献   

14.
办刊之师     
《南风窗》1985,(9)
要“杂而有味”读完了第二期《南风窗》,我以为最值得自豪的,是登载了《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它长了我们的志气。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人仿佛认为月亮也是外国的才圆,“香港风”自然是香风,而缺点错误则只有自家才有,象《女骗子》这样的文章很少读到。《南风窗》杂志,显得杂而有味,人们爱看。在我周围办事的,把这本杂志传来传去。前几天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还未开,我就向筹办的同志泼冷水:“这个刊名不‘正经’,畏‘南风’如畏虎的日子虽然过去了,但上头还可能有对这个词看不顺眼的人,你那办刊的宗旨又太正经,什么‘促进广州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能吸引得几个读者?近来办小报甚至杂志,时兴的是‘出邪制胜’,你能在艳尸、奇侠横行的当儿站得住脚么?”我的冷水泼不熄办刊人的热劲,他们终于“顽固”地把“窗”开出来了。创刊号送到我手,翻了一遍、不禁叫好,编排新、手法新、栏目新。“运筹篇”、“广角镜”、“无所不在的竞争”、“生意经”……几乎每篇都文笔清新、引人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1998,(1)
崭新的一年,崭新的《南风窗》。更好的印刷质量和更精美的纸张,让我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精力,但您一定会发现,今年订阅《南风窗》,并没有花更多的钱。不减价而上档次,行家们都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们就不怕亏?”说句实在话,我们怕的。有哪一个办杂志的人,不是在苦苦经营,不怕亏本呢?然而,十几年来,我们的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们,用他们的心和情谊。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便是把杂志办得好一点、更好一点。于是,我们决定冒险。我们知道,只有真正提高杂志质量,才能更广泛地吸引读者,把《南风窗》办成一份全国精品大刊,这才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在新的一年里,“城事故事热线”仍将为她的读者继续建立“热心读者档案”,您只需在1998年2月份之前将1998年订阅《南风窗》的订单寄来“城市故事热线”,我们将为您寄上一份纪念品。如要加入“热心读者”的朋友,请注明。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七月号上有一个讨论《广州人,你幼稚吗?》,讨论的题目是‘消费幼稚病’,两种不同的意见,都摆出来了。其中有位同志提出‘超前消费是一种先进的消费方式’‘可以刺激生产,只有经济发达才可能出现先进的消费方式’。对此种看法本人不敢苟同。就在同一期杂志上,发表了《日本人的苦日子》一文,文中告诉人们,日本的经济十分发达,人均收入之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普遍日本人的住房狭小,工作时间太长,物质的补偿和娱乐的机会也极少’,而不少日本人却‘满足于低水准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古诗源》一“南风,改革开放之风”“让改革之风劲吹”,“广州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就定为《南风窗》吧!”这是市里儿位主要领导在给杂志起名时的中心话题。这些话,毋宁说是给刊物定了宗旨《南风窗》杂志酝酿于八四年冬,八五年四月创刊。八六年元月起交全国邮局发行。值此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阐明宗旨,以昭拳拳之心.让上下左右及海内外人士监督指教,颇感必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大地带来了生机。时势要求改革、开放、广州“得天独厚”,在全国大城市中最早获得“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又是沿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五月号发表《告‘御状’的香港女骗子》(下简称《告状》)一文之后,海内外反应热烈,许多读者来信为之拍手称快。从这个利用内地的官僚主义穿梭行骗的典型事件中,人们看到了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复杂性,思考着进一步开放与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最近,李茹英女士在香港《争鸣》杂志八月号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指控《告状》一文是“来势汹汹的舆论攻击”、“利用国家宣传工具”、“蓄意歪曲事实”、“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然而,李茹英的文章对《告状》一文摆出的一系列主要事实,能避则避,能推则推,能赖则赖,“王顾左右而言它”,不敢面对真正的实质性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一纸风行20年,作为中国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不仅深受读者的拥戴,也得到众多广告客户的长期青睐。凌视传媒作为《南风窗》的全国广告总代理,使我们有机会站在更近处来观察《南风窗》,体会这份传奇杂志的独特魅力,并在实际的广告经营中不断发掘并验证《南风窗》的广告价值。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南风窗》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广告载体,是著名品牌传播形象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