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测,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且有可能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历史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料,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比较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原因列宁已经作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也取得胜利,这更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预料到的。革命胜利以前,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尚在低级阶段。当时虽然有上海这样在亚洲屈指可数的资本主义大城市,但在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之下,占支配地位的是帝国主义资本,不是民族资本。除帝国主义资本外,还有依附于帝国主义资本的官僚资本,它们共同排挤民族资本,所以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无力。中国当时已经有5亿人口,其中90%是农民,他们仍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之下,忍受各种封建剥削。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勾结农村中的地主、  相似文献   

2.
列宁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伟大贡献,在于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并将这一科学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仅是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而且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成功再现。但是,对于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理论时,究竟是不是全面地再现了马克思《资主论》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分析,并坚信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勾画了令人憧憬的共产主义图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理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不乏反对者和攻击者,本文列举了其中的四个问题并且阐述了个人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学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提出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首次把无产阶级贫困化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列宁在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据此,国外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新强调和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在重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涵深刻.意味深长,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一、科学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既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抄来的,也不是从别国模式中搬出来的,它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据国情,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认识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最科学的概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代,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比较发达的英国和法国为典型展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整个一生中,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思索未来的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时,把注意力和着眼点始终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  相似文献   

6.
浅析“乌托邦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对立赵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曾经提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建立社会主义新世界的理论。它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曾经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将至少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与此同时,他们还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目标和基本方向。但是他们从未具体规定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形式。马克思多次强调,他的学说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恩格斯也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这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  相似文献   

8.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革命究竟在哪里爆发并取得胜利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们分别依据自己所处历史时代提供的历史条件,提出了一系列论断.对于这些论断,理论界长期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有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在生产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并同时取得胜利的思想;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有人认为,“同时论”和“一国论”都是马恩坚持的思想,“同时论”是指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革命,各国无产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许多方面的重要任务。诸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和通俗读物的编写等等,但最重大最根本的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创造反映时代要求、指导时代进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基本点,就是把世界看作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无限过程。恩格斯说,辩证法的伟大基本思想是: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事物及其反映它们的概念,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变化遵循前进发展的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着重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向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些批评马克思的人认为,马克思著作所描述的是工业资本主义对封建制度取得胜利的发展和巩固时代的欧洲社会,认为他在著述时只考虑到欧洲社会而责备他带有种族中心主义。由于欧洲是他进行研究的主要场所,而经验证据构成了他的理论结构的支柱,因而他们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来分析欧洲以外的社会是危险的。在这些批评马克恩的人看来,非洲存在阶级是一种谬论,因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划分阶层的方法是不能用于研究非洲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逆转的,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无产阶级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使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于一切形式的资本主义。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繁荣。现象,以及迄今为止,社会主义革命未曾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胜利的事实,也丝毫改变  相似文献   

12.
户晓坤 《理论探讨》2023,(1):132-139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任务规定的,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南,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寻求能动的革命主体,构成了列宁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力。通过透视《资本论》逻辑结构与改造“概念辩证法以及它的唯物主义根源”,列宁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科学的历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性矛盾及其向对立面的转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与思想动员。无产阶级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大变局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不断打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统一性的历史趋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之作,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宣战的勇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即"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两个必然"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两个必然"的实现又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对于这一论断,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给出新的时代解读,这对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是我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过去我们依靠这三个法宝,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全国解放之后,我们继续把统一战线这一法宝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用和平赎买方式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设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范例之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以来,我国就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不仅肩负的历史任务不同于已往,而且就其构成的对象范围,乃至于形式和方法也都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些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课题。本文拟就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及其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早在1899年,列宁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讲过这样一段十分精彩的话:“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者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对这段话尽管人们都比较熟悉,但是每次读起来它都给人以新的启迪并且引起人们深深的回味。历史在前进,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决不应停止不前,它应当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地总结了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多方面地揭示和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特点,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了科学的蓝图。认真地学习《决定》,对于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增强改革的自觉性和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共产主义运动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对于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是在斗争实践中逐步提高的。马克思当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曾作过一些科学的阐发,这对于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马克思毕竟生活在资本主义时期,他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即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出发的,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一般特征的论述也是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弊端为前提的,他不曾料到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会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预料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切或主要资本主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改良还是革命?》中,卢森堡有力地反击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趋于缓和的迷思。直至今日,资本主义不断的经济危机及其总体性危机一再地印证了卢森堡的判断并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衰亡命运。卢森堡对伯恩施坦错误根源的揭示,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审视当前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卢森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理论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支柱,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分野,辩证认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学社会主义是个发展的学说,不是僵化的教条。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中,它不是凝固不变的模式。恩格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七卷第四四三页) 社会主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具体道路和具体形式。从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某些设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那些生产力先进,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一些生产力比较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后,面对着大量的小生产者,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上不是全社会就是一个“联合体”,实行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灭商品经济,而且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等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是相继在俄国、中国这样一些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了历史的跨越。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尤其是1989年——1991年间出现的苏东剧变和解体,以及本世纪末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启发人们思考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还是误入歧途?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并结合社会实践,深入反思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