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原有的社会管理理念、模式、机制、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变迁的要求,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客双从识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提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认识,重视源头治理、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虚拟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预警机制,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警民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极为和谐融洽的,但随着社会变迁,警民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信任依赖逐渐变得疏离乃至对立,尤其是近几年来,警民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发生多起大规模警民冲突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警民关系问题一度成为了社会焦点问题。我国的警民关系具有一定特点,其背后更是隐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警察执法问题以及相应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说当前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能在为什么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上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或借助社会学的社会变迁理论和方法研究青年,是青年研究中比较普遍或通行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即是关于青年与社会变迁的研究。这既与社会学自身的学科属性、学科特征使其较比其他学科对青年有更多的关注有关,也决定于青年自身的特点。青年向来被认为是时代精神的传感器,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青年对社会(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以来)的某些变化,总是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贯穿古今的社会理想和人类共同向往的生活状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社会变迁转型过程中滋生和诱发的各种激化矛盾、破坏社会稳定的新问题和现象不断增加,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化解机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范围、形态、程度呈现出的新格局与主体多元化、成因复杂化、处理关联化、形态对抗化等新型特点,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层面加强对政府公共机制、整合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调处机制与权益保障机制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研究,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从根本上预防与化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重大实践。  相似文献   

7.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睛雨表”和“风向标”,标识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释放着各种民生诉求和民情民意信号,反映着社会公众的心理活动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心态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的利益协调危机逐渐显性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凸显,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经出现了失衡的倾向,一些不良社会心态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社会良序更多依靠社会自治与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重心将转向社会政治领域。如果说过去30年我国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那么未来30年改革的重心将逐渐从经济领域转向社会政治领域,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任务将变得更加突出,受到更多的重视。为什么这样?因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和最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各类社会问题也日益累积,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社会动荡会引发公众的不安和对社会前景的担忧。对社会失控的焦虑也透过学术研究传递出来。“社会转型”、“社会变迁”这些热门的术语,也逐渐为“社会断裂”、“社会溃败”等概念夺取了锋芒。毫无疑问,后两个概念在“价值判断”的倾向性上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0.
当代利益群体多元化与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良性地运转和发展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政党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加剧 ,利益群体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 ,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又空前复杂、社会冲突增多、政治资源的弥散性分布加大。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机制带来诸多挑战。为此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在坚持自身整合机制优势的前提下 ,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核心作用 ,优化其整合政治资源的功能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个社会是否能够良性的运转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够获得协调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政党制度。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加剧,利益群体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群体间的利益矛盾又空前复杂、社会冲突增多、政治资源的弥散性分布加大。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整合机制带来诸多挑战。为此,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必须在坚持自身整合机制优势的前提下,强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其整合政治资源的功能以及适应社会变迁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基层社会矛盾究竟呈现怎样的状况?本文通过到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走访和调查,以数据统计和事实描述的方式,对北京基层社会矛盾予以呈现。通过分析认为,当国家和政府以诚恳的态度、直面问题的勇气,与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全方位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之时,矛盾会得到逐步化解。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整合总是与社会发展、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总是关涉到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秩序、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问题,总是与一定社会组织或共同体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从参政党的自身功能(现实功能和潜在功能)看,参政党具有利益整合、价值整合及促进社会团结的一些特质。为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应该从加强参政党的利益代表功能、强化参政党的价值整合,引导社会价值观建设两个方面,开发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海南人大》2009,(11):47-47
沈国明在2009年6月1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所谓法律的有效性,就是指法律的实际效用。从立法上讲,是要求法律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发展趋势不冲突;有可操作性,社会矛盾可以依照法律处理。从法律适用上讲,就是法律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被社会成员广泛遵守。同时,作为社会最刚性的规则,经得起社会矛盾各方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关于犯罪根源问题的讨论,总是集中在: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中为什么有犯罪,犯罪在社会中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上。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人们具有认识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本文作者以人性论为基础,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并特别提出:为什么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会遵守社会规则,不去犯罪?过去的讨论多在剖析犯罪根源方面,而忽略了不犯罪的根源方面。对这一问题,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给予了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16.
涂尔干在历史的框架内考察了从加洛林时期到19世纪的法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他将教育的演进与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了融通,即把教育作为研究视角的切入点,勾画了一幅在制度化和文明化的意义上从生成到危机的社会变迁全景图。涂尔干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了重构法国的教育结构以挽救当时法国社会危机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以来,贵州省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从2006年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从2339亿元增长到4594亿元,财政总收入从449亿元增加到97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9117元和1985元增加到14180元和3400元。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纷繁复杂和多样化,折射和反映出贵州社会管理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亟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通过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贵州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历史性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轨变型,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同时,矛盾纠纷也呈现多发易发的态势,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健全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主要路径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清晰界定社会矛盾概念十分重要。并非社会上所有的矛盾现象都是"社会矛盾"。人们对社会矛盾的理解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之分。只有中观层面的社会矛盾概念,才具有恰当有效的解释力。只有中观层面的社会矛盾,才是社会矛盾理论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矛盾现象中,只有同时符合了三个条件——源自社会阶层结构层面上的问题、存在着在利益或其他重要方面进行互动或交往的相关方、相关方之间的互动行为表现出一致和不一致的双重性的矛盾,才是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另外,社会矛盾概念与社会冲突、社会运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颠覆与捍卫:《再别康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对翡冷翠、对日本的历史、对欧洲的文化是那么醉心、那样痴迷?为什么认为中国“本无可恋,近来更不是世界”?以其代表作《再别康桥》为例,从诗作在形式上对传统的捍卫和在诗性精神上对传统的颠覆两方面,去理解诗人内心的焦灼与矛盾,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这位被称为“中国的小布尔乔亚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