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群体结构以及高校的育人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对大学生从众心理概念清晰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吸毒的从众心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吸毒人群低龄化的趋向日益严重,而从众心理是青少年吸毒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吸毒现象中的依附心理、社会认知、适应群体的“相群性”以及从同辈群体规范的角度作了一些分析。研究吸毒成瘾的从众原因,有利了采取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的预防对策,以逐步达到最后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小龙 《法制与社会》2011,(16):178-179
2011年3月16至20日,一场对食盐的抢购几乎风靡全国各地。此次事件是受谣言和传言的影响而爆发的一次群众性的集体恐慌现象。本文从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和从众心理对其作以根本的剖析,以使人们认识到谣言和传言以及非理性的从众行为对个体、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词一般是指权力腐败。有权力者走向腐败,来自腐败心理。由于受社会大背景和客观环境,以及自身素质、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种种不健康心理滋生出腐败心理,导致腐败行为发生。而不同的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的渐进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如弄权心理、贪欲心理、享乐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规避心理、无所谓心理、从众心理、期权心理、造福子孙心理等。其中弄权心理是落马官员走向腐败的重要诱因和根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中从众心理的形成,相关经典研究以及表现形式的论述,分析了其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克服有害从众,利用有利从众的相关的策略,从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有效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职责,不仅是对人大代表的法律要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除了从制度层面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外,不断克服履职时“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对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燕琴 《法制与社会》2010,(19):184-185
伴随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但是不少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从众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恋爱从众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及对策,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恋爱观,从而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及人生。  相似文献   

8.
集体腐败是腐败的重要形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众心理、群体思维、去个体化、旁观者效应等都对集体腐败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在传统预防和惩治集体腐败的方法之外,还应当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来预防集体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一对一”的个体腐败,曾是大多数腐败分子惯用的伎俩。近些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腐败现象本身似乎也在发生着衍变。一种腐败新变种——集体腐败现象正在悄然生成,大有取代“一对一”的“两人世界”腐败格局之势,成为20世纪末腐败现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陈雍倩 《法制与社会》2011,(28):234-235
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极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作弊人数广泛,作弊手段多样。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我提升错觉、从众心理、习得性无助、逆反心理等。最后,基于这些作弊心理,文章提供了行为矫正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众”     
张扬 《政府法制》2009,(9):10-11
前些日子从《今晚报》上看到署名罗西的短文《与众不同》,谈到美田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的”一个心理实验:请几个大学生做实验对象,告之以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  相似文献   

12.
所谓“潜规则”,就是隐藏在背后的和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而又实际起作用的规则。 时下,“潜规则”存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严重地阻碍着法律法规的执行,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是一种典型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对罪犯心理矫治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一个罪犯都存在着一个心理禁区,而罪犯的心理禁区往往潜藏着许多罪犯不愿外显的“秘密”,这些“秘密”成为罪犯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患的根源。一、罪犯心理禁区的内容所谓罪犯的心理禁区,是指服刑改造中的罪犯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倡廉三议     
倡廉数千年,至今最红火,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从京都大邑到偏远山乡,从报刊电视到大会小会.从中央号召到街谈巷议,倡廉二字正以最高的频率到处出现、时时出现。这当然同经济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生活渐富裕密切相关,“千里无鸡鸣,人民百遗一”的悲惨时代、萧条岁月,是无从大谈什么倡廉的。但是如无不廉,也大可不必喁喁不休于倡廉。因此,大举倡廉,大多同腐败现象的滋蔓有密切关系。腐败现象的出现、滋蔓并不  相似文献   

15.
俊杰 《警界科海》2004,(2):28-31
谈及心理侦探,人们或许会联想到柯南笔下的福尔摩斯,在看似毫无线索的情况下,具有“心理透视”本事的他总能根据现场的实情和被害人的描述,运用推理方式循迹追踪。其实,心理侦探是一种破案的方式方法,而运用这种手法的人就是心理专家或心理侦探专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侦探专家吉安·迪克森曾警告白宫,有人要谋杀肯尼迪总统,可谁也不把她的话当一回事,  相似文献   

16.
“仇富”这个话题,这几年每年都要被反复提起。据说,时下社会上有一种“仇富”思潮,一些穷人或亚穷人都隐隐含有“仇富”心理,见了富人就恨得牙根疼,就想“共其产”,分其钱。所以,不少经济学家评论家都在写文章教育众人不要“仇富”,最近,北大经济学院的林毅夫教授又接连几次公开撰文就“仇富”问题开导大伙,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仇富”确实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能任其滋生蔓延。  相似文献   

17.
一、律师嫉妒心理的特征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  相似文献   

18.
纪检工作人员执纪中职务犯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执纪“腐败”现象举要近年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上自中央,下到地方都有不少贪官污吏中箭落马,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处,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快。然而,就在这四面高奏的凯歌声中,我们却愈来愈多地听到了某些不谐之音。这就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执纪部门以违法手段进行反腐败的现象,即以一种执纪腐败来反腐败。概括起来,执纪中的腐败现象主要有两类情形:一类是执纪调查程序中的腐败现象;另一类是执纪处理中的腐败现象。(一)执纪调查程序中的腐败现象1在“联合办案”的方式下“超越法定程序”的执纪腐败在一些地…  相似文献   

19.
探索心理测试和矫治在劳教工作中的实践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试和心理矫治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内容。用心心理学知识来测量、研究劳教人员的心理结构,不仅可以透视劳教人员“心病”所在,而且可以为矫正、治疗劳教人员“心病”打下基础。为进一步探索现代心理学在劳教工作中的实践与运用,本文就心理测量方法、测试结果分析、心理治疗初步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劳教工作中如何实践与运用心理测试、心理矫治提出几点思考。 一、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 目前比较适宜测量劳教人员心理的是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测试,该卷具有操作时间短、速度快、收效大、实用性广等优点。 EPQ测试…  相似文献   

20.
王君 《中国监察》2013,(17):64-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刘纪舟所著的《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就是一本反腐倡廉教育心理疏导的好书。贪官走向腐败犯罪,源于各种动机和心理因素。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一般犯罪者”与“腐败犯罪者”不同之处在于,腐败犯罪者犯罪前都有较好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绝大多数学历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许多人在贪污受贿前,都曾经想做清官、好官,想为老百姓办事。那么,他们在实施腐败前有什么样的心理,实施腐败过程中心理如何演变,陷入牢狱之灾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都是全书重点研究的内容。它对于树立预防腐败意识,培养廉洁心理,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