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勇 《南风窗》2014,(6):24-26
<正>通过官僚机构的运作来解决社会问题,其实是孤单的。它需要一个有力的盟友:社会有机体作为权利主体的参与。中国社会处于一定程度的撕裂中,有待修复,执政党和政府对此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毕竟,"社会"如果不行了,其它的都会失去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因如此,执政党强调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把社会建设作为"五个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提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有专门论述。这是一个宏大、深远的战略谋划。  相似文献   

2.
赵义 《南风窗》2008,(6):16-19
当执政党体验到中国风险继续增加,首次系统提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之后,民生新政就已经不仅仅处在补偿、救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层次上。本届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具体描绘了一幅"五有之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的蓝图。5年的实践,进一步扭转了"去福利"的劣质改革方向,未来,大量财政投入的去向和具体的路径选择,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问题。随着两会的召开,政治上还权于民、经济上还利于民的民众意愿,日益强烈和清晰。也许,对照其他福利国家的建设历史,把民众的还给民众,是中国式"福利国"起步时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3,(1):43-45
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有能力避免社会崩溃,这个社会必须具有经得起"有知状态"考验的公正指标,主要包括:稳定可信的游戏规则,得到可信保护的个人自由,可信的共同利益。社会的一个真相,就是权利、利益的博弈。社会生态的恶化需要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和生态重建来消除。在社会博弈中,如果只是一部分人赢,没人愿意一直按这个游戏规则陪着"玩"下去。而在分配权利、利益的博弈中,修改旧的、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回应现实的挑战,这就是"改革"的重要含义。2013年,中国也许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进一步的改革,无论是对于执政党,还是整个社会,以及30多年来的改革进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唐皇凤 《南风窗》2010,(8):10-10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党国体制的转型为起点的,集中体现为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革,这种以个体解放为导向的改革释放了社会活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付出了相当惨重的改革代价,集中体现为社会过度的两极分化,并培育了一个阻挠改革可持续推进的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很是符合改革"兴  相似文献   

5.
政治输入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背景下,通过政治输入方式获得政治认同,适应了人们利益表达和维护的参与需求,能够推动法理型政治权威认同的建设,促进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执政党与公众之间双向支持的政治氛围.但是,在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渠道的受限制及不畅通和利益代表的"非代表性",思想文化上对政治输入的排斥,输入主体间的不平等,严重削弱了人们的政治认同.因此,从获得政治认同的目的出发,执政党和政府要担负起提供、维护社会正义的历史使命,创新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完善政治输入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变革时代     
赵义 《南风窗》2013,(24):4-4
以中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迎来了新的改革窗口期。这是一场着眼于未来10年的顶层设计,执政党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借此表达了带领中国实现"历史性变化"的雄心壮志。十八届三中全会呼吁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这一点格外让人印象深刻。对任何执政党而言,倾听时代的声音是第一位的执政能力。十八大以后  相似文献   

7.
费斯从 《南风窗》2010,(1):31-33
社会改革必然触及权贵利益,而利益问题必将引发各方博弈,最终还是政治问题。我们不能将艰巨任务留给下一代。若每一代领导人都能将政治改革向前推进一小步,将是中国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朱学东 《南风窗》2007,(21):7-7
如同会前人们所期待的,中共十七大报告对执政党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的路线方针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回答。可以确定的是,十七大确定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指导思想将很快转化成国是政策被部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改革再出发     
赵义 《南风窗》2012,(24):42-43
今天改革的再出发,起点就是建立体制改革协调机制,即对改革本身进行一次改革,挽回改革本身的信誉和公信力。在改革所涉利益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这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和最近几次党代会一样,改革同样是十八大政治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执政党的十八大之所以举世瞩目,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人们希冀借此观察中国未来改革的走势。众所周知,因为社会利益、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既得利益问题,中国的改革事业的确遭遇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其中,有的改革迟迟没有进展,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有的改革在方向上  相似文献   

10.
赵义 《南风窗》2010,(6):18-2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改革成为全国"两会"的双重奏,也构成了不同阶层代表、委员之间议政交锋的隐含的分界线。从"两会"前社会改革措施密集出台来看,还有3年任期的本届中央政府的紧迫感十分强烈。可以说,本次"两会"将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一个发展是第一要务下的社会改革为重心的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维新     
《南风窗》2007,(20):42-42
15年的市场经济,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执政党本身。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成为执政党的自觉意识。和革命不同,执政地位的巩固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如何将体制力量凝聚到领袖的  相似文献   

12.
英国"大社会"计划是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的社会改革计划,该计划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是政府转变管理方式的全新尝试,目的是向当地社区、慈善机构和公众下放更多权力和资金,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从而建立一个更大、更好的社会. 2012年4月10日,英国上议院议员韦鸣恩爵士接受《当代世界》杂志社记者专访,围绕"大社会"的由来、主旨思想及推动进程,介绍了英国社会管理创新方式的基本做法,并对中国的社会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来信     
左凤荣 《南风窗》2013,(1):12-12
公众之所以对十八大报告关于"美丽中国"的论述产生了如此强烈的震撼与共鸣,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共和国的土地正在失去昔日的魅力、健康与安全。垃圾尤其是电子垃圾可以说集中代表了现代大众消费社会(世界)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非正义性。正因为如此,电子垃圾及其处置是我们开启"建设生态文明"讨论的一个合适入口。这是一场"绿色的革命":从执政党的发展理念与意识形态到每一个共和国公  相似文献   

14.
表达的权利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学东 《南风窗》2007,(23):3-3
从执政党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至今,表达权已经成为2007年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并开始被当作中国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尽管其本质上不过是由宪法保障的公民权利的另一种表述。  相似文献   

15.
诚信友爱是当今世界主流执政党加强社会建设的共识。各国执政党大都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把诚信友爱摆在执政理念的突出位置,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治理"这一新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中,取代了过去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法,它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改革有了全新的理念。社会管理偏重于强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余年,对于社会主义的认知,仍然难言清晰与准确。而对于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偏差甚至错误,以及基于此所作出的决策,曾经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根本利益,伤害了他们原来所抱持的对于社会主义及其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期望和感情,进而危及到执政党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危及到执政党的社会基础。当下,影响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思想纽结,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认识与把握的程度。因此,执政党迫切需要跳出对于社会主义之传统认识的迷局,挣脱所有制性质问题上的思想束缚,打破国有制崇拜的迷思,抱定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理念不动摇,以之为根本指导思想去指导和检验所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实践,由之方可创造执政党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格局,为执政党奠定坚如磐石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整合是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执政党的基本功能和重要历史使命。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复杂的族群认同、落后的社会经济、多样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交互影响,社会整合任务尤为艰巨。在执政党引领社会整合的各种途径中,执政道德机制与其他整合机制相互配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长效作用。加强民族地区的执政道德建设,应当以社会整合亟待解决的现实任务为中心,促使执政党的组织个人在权力运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各方面努力践行党的执政道德。  相似文献   

19.
回到“人”     
赵义 《南风窗》2012,(25):2-2
##正##执政党十八大顺利结束之后,人们对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满期待,希望出现一番新气象。有不少论者开始憧憬着"新时代"或"新政"的到来。客观而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短期内看到一个一揽子的方案并不现实。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近的一些公开言论,的确给了人们充满信心的理由。此时此刻,对于"权为民所赋"的各级执政者而言,最需要的也许并不是"大干快上",而是对于执政理念温润但有力的伸张。古人说过一段很好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说的"知止",说的是人  相似文献   

20.
阳敏 《南风窗》2007,(24):30-33
郑永年,浙江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著有《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等。在本刊专访中,郑永年教授着重阐述了2007年改革模式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需要确立面向国际社会的改革"话语"。这一改革话语的变化正在慢慢成型,目前已经包括人本社会主义、民生经济、社会民主、社会赋权、选择集权、社会改革、服务型政府等诸多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