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众声喧哗”使得传统的政府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公众舆论的格局被打破,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开始得到充分表达,并受到更多关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政府和官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话语权优势,有效利用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方式,努力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互动,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网络监督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是网络政治的重要功能之一。网络监督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在表达切身利益、反映自身诉求、关注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行为。网络监督作为信息时代媒体监督的新形式,具有传统媒体无法相比的巨大优势。与其他监督形式相比,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监督方式的多元性和监督过程的公开性是网络监督的独有特征。网络监督有利于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时事报告》2006,(6):9-9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最近撰文说,反腐败要“标”、“本”兼治,但釜底抽薪的办法是治本,也就是减少政府官员的权力。增加权力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众监督对遏制腐败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权力使用的透明度和可监督性总是与权力的范围和大小成反比的。当政府官员的权力超过一定的“数”和“量”时,要做到透明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问政的兴起及其理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从虚拟世界走进千家万户的现实生活,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化身"网民",通过网络自由表达各种意见和诉求,开启了一个方兴未艾的"网络问政"时代.青年组成了互联网的主力军,与政府官员共同构成了网络问政的重要主体.网络问政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理性客观对待,警惕网络问政流于形式、疏于责任以及青年网络问政中的非理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5.
《上海支部生活》2009,(7):48-48
据新华社消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不久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网络仇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家长、互联网业者以及各国政府采取切实行动,清除“网络仇恨”现象。潘基文说,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很多好处,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就拿这些年来讲,网络舆论的监督越来越强势和犀利。如果说当年南京一局长因一包高档烟在网络曝光而导致贪腐问题败露,是网络监督的牛刀小试,那么,前些日子“表哥”、“房叔”的落马,则愈发显现了网络对官员开展监督的力量。但在这些现象背后,老慕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监督的重点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使得人们往往忽视了以伦理、道德、法律意识来约束自身的互联网行为。自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以来,由网络伦理、道德缺失而产生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增多,扰乱了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影响了人们伦理、道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解决由网络伦理、道德缺失而引发的诸多问题就需要教育引导、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等多方社会主体的“合力”,从而约束、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环境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发展至今的网络伦理建设,值得我国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官员们已被无情地扔进了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不免使一些官员产生网络恐惧,呈现出各种表现。表现一:漠视网络监督,打击报复网络举报人。由于网络监督的主体合法性尚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人们较多地关注官员腐败,而实际上我国现阶段的隐性腐败更可怕。隐性腐败有四类:一是“寻租性腐败”,具体表现为价格双轨制、经济特权和经济垄断权、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以及政府对某些地区或集团的“优惠政策”。二是“地下经济腐败”,指未向政府申报和纳税,其产值和收入未能纳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经济活动,如走私贩私、毒品生产运输、黑市等非法活动,及私下交易、现金交易、劳务交易等一些未统计的地下经济。三是“税收流失性腐败”,指违反公平竞争的各种合法性税收减免与海关…  相似文献   

10.
信息博览     
《政策》2011,(7):77-80
综合信息创新社会管理如何"用网"在互联网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社会管理创新如何"用网"?在首届华人网络论坛上,这个问题成为百位专家学者、官员嘉宾讨论的重点。社会管理涉及政府和公民两种参与力量,互联网在两者之间起到互动作用。面对网民通过网络表达的意见和诉求,政府要抱着开放的心态,形成官民互信、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确保网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0,(12):27-27
罗依平、覃事顺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民意的形成,网络民意是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对公共事务做出的各种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决策的形成既能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网络民意主要是借助网络公共舆论这一平台,在与政府权力部门的互动之中对政府决策发生实质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裸官”现象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裸官”,是指那些老婆孩子都在国外拿了绿卡,而自己单身一人在国内任职的官员。该词发端于网络,网友们称那种自己在国内当官腐败、家属却早早移居海外、将腐败所得转移出境、提前留好后路的官员为“裸体官员”。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丹 《电子政务》2012,(4):69-73
概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网络时代的发展对政府公信力提出的新挑战;分析了中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公民民主与法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官员腐败屡禁不止、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公开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切实提高政府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的质量,全方位加强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刘娟 《长白学刊》2014,(1):29-33
20世纪迅猛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技术加速了公众与政治体系的互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化、非自主化和非制度化特点与政府过程研究所强调的"动态"、"过程"方法论特点高度契合。这就要求在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框架时考虑从网络意见表达、网络意见综合、行政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各个环节入手,重新构建网络政治参与影响下的政府过程。在网络时代,"统合型网络信息传输模式"与"政务网络监督体系"将成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网络治理的"一体两翼"。"政府-网络-公民"三维良性互动将是政府应对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挑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主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在网上,形成利益诉求的新落点;越来越多的观点汇聚到网上,  相似文献   

16.
近来。网络反腐引起社会热议。多数人认为。网络反腐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政府理当予以保护。2010年。多名官员在网帖的曝光之下幡然落马。更为重要的是,民众通过网络揭发腐败。在直接参与打击腐败的互动中为专门机关助力,有利于提高反腐败的效率。攫升民众反腐败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影子互联网     
《时事报告》2011,(7):69-69
美国政府正投入巨资打遣一个“影子互联网”,用以帮助伊朗、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反对派避开本国政府的网络监控或封锁,实现“自由联络”。所谓“影子互联网”,就是通过技术手段秘密搭设一套不受干扰的互联网系统,帮助用户绕开所在地的主干网络。  相似文献   

18.
冯鹤 《现代领导》2010,(10):20-20
2009年10月15日,新华网在《中共积极探索网络反腐迫使官员检点言行》一文中,率先将《党的建设辞典》收录“网络反腐”词条一事称为“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中国执政者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此举凸显高层日益看重网络在民意采集和政情下达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各地党政机关加大了舆论引导和应对的学习研究.客观分析政府在历次突发事件中采取的宣传策略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19.
刘宏森 《传承》2011,(15):30-31,63
网络问政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新型执政方式。网络问政是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官员既问政于民,民众也求答于官,通过官员与网民的对话,实现政民互动,构建和谐。在正视"网络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进程,将有助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20.
高强 《前沿》2014,(3):24-2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对社会舆情进行反应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对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论坛、贴吧、微信、微博、QQ等形式,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网络监督的处理,也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