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7,(11)
<正>蔡英文当局自去年5月上台后,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日趋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重新动荡的风险不断上升。与此同时,蔡英文当局在岛内加紧推动所谓"柔性台独",进一步撕裂台湾社会,并在国际场合冲撞"一个中国"原则,这反而压缩了台湾的所谓"国际空间"。综观蔡英文当局上台一年来的施政表现,可用"乏善可陈"一词形容。  相似文献   

2.
正蔡英文上台以来,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在台湾岛内,蔡英文当局执政无力,政策多变,对国民党展开政治清算,对军公教进行抹黑、污名,引起民怨沸腾。特别是蔡英文当局在两岸关系上交不出合格的答卷,使得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锐减,对台湾渔民、旅游业者等基层民众的生计造成重大损失。据台湾媒体报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今年9月台湾民众连续爆发抗议浪潮,表达对蔡英文执政不力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蔡英文当局继续陷入执政困境,台湾朝野恶斗进一步加剧。国民党处于盘整中,内忧外患形势加重。台湾民意出现新变化。"茫"字当选台湾年度汉字,折射出台湾民众对蔡英文当局、民进党的不满和无奈。一、民进党当局施政继续陷入困境,引发台湾社会民怨沸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拒不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致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台海局势不确定性和风险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4)
正日前蔡英文首次外访行程结束,返回台湾。蔡英文在外访地享受礼遇,十分风光,不过其内心一定十分愁苦,因为台湾的多重危机已隐然成形,内忧外患,愈来愈难处理。蔡当局的危机首先出现在两岸关系上,大陆已中断两岸的沟通协商机制,紧接着还会如何出手,蔡当局无法预知,只能谨慎、低调以对;第二项危机出在"林全内阁"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7)
<正>摘编自3月18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最近,蔡英文当局一连串的作为,包括研订"保防工作法"或"反渗透法"、台湾陆委会发函要求台湾公务员赴陆转机须报备等,为已低迷的两岸关系增添变数,有人认为蔡当局是得了"恐中症"。蔡英文不同于陈水扁当政时,采取"正名制宪"加入联合国等挑衅行为,而是仍维持一定程度的民间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11)
正5月20日是台湾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职之日,不只大陆和美国及海内外华人关心蔡英文新当局两岸关系的走向,全球的新闻媒体也对台湾新领导人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密切注意,因两岸关系的好坏牵系着西太平洋稳定和安全。蔡英文的"就职演说",就如同大家所预期的没有提起"九二共识"这四个字,也没有提到"一中",而是绕了一大圈,从她的演说中提到"尊重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由于民进党"台独党纲"和"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把持,在蔡英文1月16日当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18)
<正>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柯承亨日前表示,当前两岸关系虽然低迷,但仍乐观看待。作为蔡英文当局智库的"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的许信良稍早也说,他对两岸关系很乐观,不认为两岸关系会一直坏下去。但这些说法会是真的吗?两岸关系的倒退,早已成为蔡当局不获民众信任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两岸关系能在短期内有显著改善,必有助于蔡英文的支持度,但欲达此目标,必须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3)
<正>自蔡英文去年"5·20"上台后,因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一味地强调她自己所谓的维持两岸关系现状,进而导致台湾不仅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一路下坡,而且其最新民调已经滑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台湾百姓日渐看清了蔡英文及其当局的虚伪面孔。为了自力救济,蔡当局在国际上采"亲美友日拒中"策略,在经济上为了解决西进受制的商道,不得不仓促推出"新南向政策"。  相似文献   

9.
<正>12月6日至9日,由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江苏省台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南大人文基金两岸论坛·2020台湾"二合一"选举与两岸关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等两岸40位学者参会。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蔡英文操弄"亡国感",挟执政资源大肆买票(一)蔡英文当局和民进党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3)
正热点岛内舆论质疑民进党当局经济政策在两岸关系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台湾民进党新当局推出"新南向政策"。该政策打出的旗号是通过结构转型战略,要让台湾经济"脱胎换骨",手法是提升"对外经济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别以往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据台湾媒体报道,新当局负责人蔡英文近日已正式核定"新南向政策办公室"的设置要点,千呼万唤之下,总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21)
正近日,台湾"司法院长"被提名人许宗力在"立法院"公开鼓吹"两国论",表示两岸关系类似于东西德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引发岛内外轩然大波。这是蔡英文上台执政后,其当局要员首度公开主张"两国论",言论直接冲撞两岸关系底线。两岸关系与东西德关系有本质不同,许宗力的言论是在朝"特殊两国"的方向去舆论民众,会让已经陷入"冷对抗"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自"5·20"新当局上台到目前为止,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是台湾"大选年",岛内政局发生巨变后,蔡英文当局对其对外交往策略进行了调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挟洋自重,遂行"联美媚日抗中"为主轴的对外交往政策,妄图通过所谓"踏实外交"扩大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但囿于台湾岛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和国际社会普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现实,注定蔡英文当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5)
<正>摘编自2月13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蔡英文当局号称希望两岸关系有机会变好,而不是变坏。但是这些机会明明可以自己创造却不去创造,甚至反其道而行,那么无论怎么等都不可能等到机会。蔡英文若认为自己否定"九二共识",可以靠特朗普上台与中共十九大而等到改善两岸关系的机会,无疑是痴心妄想之举。  相似文献   

14.
12月6日,“台湾2019代表字”票选结果出炉,“乱”字当选,拔得头筹。正如这次票选产生“乱”字,2019年,蔡英文当局执政乏力,导致岛内乱象丛生、民怨四起。蔡英文在岛内又制造“绿色恐怖”,千方百计压制希望两岸关系走近走实走好的岛内主流民意,引发“寒蝉效应”,但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台湾的前途在大陆、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21)
正摘编自10月20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如果说台湾民众经由民主机制而授权蔡英文与民进党否定"九二共识",是大有疑问的。否则,何以原国民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上的成效,过去8年一直获得主流民意支持与国际社会赞赏?蔡英文从竞选期间到上任,以至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中,也都说要维持两岸现状。众所周知,此一现状是原国民党当局与大陆基于"九二共识"所开创出来的。因此,抽离了"九二共识",现状便无法维持,  相似文献   

16.
2021年,蔡英文当局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行"台独"路线,并图谋"以武谋独"。2月9日,蔡英文在"国安"高层会议声称,"台海的和平稳定,已经从两岸关系的范畴,提升到印太区域,甚至是全球的焦点",叫嚷"台湾一贯的立场,就是遇到压力不屈服""我们会持续提升自身防卫战力,来因应各种新形态军事作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12)
正蔡英文上台后积极建构"台日美三方联合制中"的态势明显,与过去声称"维持现状"有所矛盾,此举犯了大陆大忌讳。蔡英文政策将会面临很大挑战,因为蔡政策明显转向美日两国,大陆将对台采更强硬政策,这恐怕是民进党当局即将要面对的重大难题。两岸关系若无法维持安定,对台湾未来的"国际空间"恐将受到更多的挑战,处境也会更加艰困。蔡英文"新南向政策"不见得会比过去的好,蔡的维持两岸现状其实就是全盘接收马当局的大陆政策,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10)
正民进党提案要求台湾教育部门应撤回高中语文、社会科微调课纲,此举更让人忧心,蔡英文与新当局"5·20"上台之后,"去中国化"变本加厉,新党唯一可以做的是保留"火种"。两岸关系会在"5·20"成为分水岭,届时会看到,慢慢从"量变"到"质变",光从陆客团"五一"来台湾数量减少就知道,两岸交流互动愈来愈少。关心两岸发展的人都忧心,距离新当局上台越来越近,蔡英文还是不肯松口谈论"九二共识",更难奢求"一个中国"的表态,甚至民进党往后主掌两岸政策的人,也不曾听闻对于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提出任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22)
正11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面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台湾政党轮替,台湾由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执政5个多月来,由于蔡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所造成两岸关系的急冻,"亲美""友日""排中",两岸两会停止来往所引发的后遗症接踵而来,农渔业产品输往大陆和陆客赴台观光人数骤减,连带影响台湾的各行各业,对台湾基层老百姓的经济冲击,导致怨声载道,一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11)
正"5·20"当天,蔡英文的"就职演说"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海峡两岸"炸"开了,蔡及台新当局对"九二共识"及一个中国原则意涵采模糊态度,令两岸同胞心里没底,特别是台湾同胞更加担忧未来的两岸关系,倘若两岸关系一旦转差,那么台湾大多行业必将受波及,必将出现又一个"经济寒冬",牵连到百万人的就业生活。而台湾多家媒体更是发表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