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杨微 《学理论》2012,(29):251-25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明确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拓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往往通过该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表现出来.但理解民族精神.不能仅从该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层面分析,还要把握影响其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的深层原因.概括来说,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把握:民族世界观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民族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情感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民族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精神的理论观点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断提高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中国化研究主要通过总结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的研究概况以及中国四代领导人民族精神的内容,分析出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中国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民族精神重建放到突出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不仅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还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引。当代中华民族之精神,即中国国民之精神。从国民精神的角度审视民族精神是对民族精神的现代理解。民族意识必然包容鲜明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重塑必然以现代国家发展的精神需求为指向。民族精神重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再生产。尊重精神生产规律是搞好民族精神重建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对民族的每个成员的成长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形势下,能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挥民族精神的功能,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许艳丽 《学理论》2011,(1):44-4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梳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深化民族精神问题研究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构想,即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入手,以民族精神深层结构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定位研究为支点,实现民族精神研究的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7.
浅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红 《学理论》2009,(25):195-197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也不断丰富和拓展其科学内涵和时代性。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中国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主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对他们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应从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机制建设、平台建设,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契机把握、层次区分,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性等五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8.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广运 《理论导刊》2007,(10):105-10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等学校在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下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为核心和主旋律,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毛启刚  李波 《学理论》2010,(18):204-205
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的重要内容。受国际局势和国内发展情况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和民族精神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拟对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校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诸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国防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探析,以促进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一个时代特征,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而且也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在当前,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党的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杜言敏 《理论探讨》2002,1(3):66-69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党自身的运作方式都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做出相应变革。社会变迁中党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为此必须排除种种思想障碍 ,探索执政的合法性 ,改善党的领导 ,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苑晓杰 《理论探讨》2004,(5):119-121
作为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中共党史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既突破了传统的以"革命史"为主导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又固化、更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以社会现代化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的中共党史学研究范式,从而使中共党史学呈现出全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俞思念 《理论探讨》2003,4(1):21-23
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 ,善于对党的基本经验做出理论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和不断走向成熟的表现。在中国共产党 80年奋斗的伟大里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党的历史经验做了三次重要的理论总结。这三次总结所形成的重大贡献成为党的三个重要发展时期的标志 ,辉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的足迹 ,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并成为引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模式与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2,4(5):73-76
政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创新行为 ,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政策创新的历史。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经验升华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的基本模式 ,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体制的根本特征。探讨中国共产党政策创新模式和体制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家刚 《理论探讨》2006,(2):152-156
执政模式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所有执政方式的有机复合体。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执政以来主要经历了三种执政模式:体制外执政模式、替代型执政模式和准体制内执政模式(双重体制执政模式)。只有对我党在特定的历史分期所实行的不同执政模式的特征、成因以及优缺点进行详细的阐释,才能增进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韩锐  魏银立 《理论探讨》2005,(3):101-10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提出了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任务。潜心研究此问题不难发现,执政规律也有普遍、个别之分。在整个执政规律体系中,共产党执政规律显然属于执政的个别规律,在此之外,还有着更为宏观的、为所有执政者执政集团执政党所必须遵循的执政普遍规律。作为执政的共产党,既应该研究执政的个别规律,也应该研究执政的普遍规律,并且对相应的研究成果给予重视和借鉴,以达到加强自己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5,4(2):111-115
在大革命中,由于中共还处于幼年的不成熟阶段,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掌握得不够准确、完整,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尚缺乏深刻的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即没有完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风。因此,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党的领导机关没有能够领导全党巩固和发展革命的胜利成果,反而采取一再的妥协退让政策,使革命遭到失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使党在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下发展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共 80年历史和三代领导集体 ,我们会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基本法则 ,我们也应该总结出 80年来最基本的属于精髓和灵魂的东西 ,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无论人们多么想超越现实 ,无论虚拟世界多么惟妙惟肖 ,但人毕竟不能拐着自己的头发脱离地球 (鲁迅语 ) ,不能靠精神恋爱生孩子 (列宁语 )。所谓主客观不断相一致就是“天人合一” ,即主观的外化物化与客观的内化人化 ,也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用当下的话说就是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 (生态 )的和谐发展。或者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中共 80年实践活动的根本经验和思想理论精华 ,也是对唯物论历史观基本规律的理论贡献和发展创新。同时又是具有元理论性的认识规律的规律即“求是”之“是”。为了永远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对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必须作出科学的时代的总结 ,才能世世代代永续相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