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和中国俄裔侨民文学是20世纪中、俄文学交流中两种特殊的文学样态。两种文学在形成的历史时段、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文学的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可比性。两种文学都受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影响,反映了中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历史文化语境和作家写作姿态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两种文学存在差异。比较这两种文学能发现20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流存在多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左翼文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左翼文学做出战略性的规划;二是充分肯定左翼文学的成就、价值及前景;三是具体分析左翼新人的创作个性;四是对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偏差做出犀利的批评。这些评价,对于左翼阵营坚定信念、调整策略、纠正偏颇、健康发展以及扩大海外影响,产生了重要作用;给后世认识30年代文学史提供了参照,关于人与文学的深刻见解更具有超越性的意义。但由于诸多原因,鲁迅的评价,在宽广的视野之外,仍有一定的盲点,有时存在着情绪化、绝对化、自相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籍俄罗斯人纳博科夫与中国的钱钟书是二十世纪文化领域里分属西方与东方的两位大师级人物,他们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以及作家学者经历。本文从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解、对于细节的珍视等方面对他们文学观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探索东西文化中属于共同的东西与各自独特的烙印,拓宽不同文化的对话通道。  相似文献   

4.
姜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134+137-134,137
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文学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种繁荣的局面。我国社会文化告别了僵化、一元的格局,开创了多元化的文学观念,使得市场经济下作家的创作个性也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理论家兼作家型的“两栖”文学名家是不乏其人的,诸如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茅盾、臧克家、何其芳、陈荒煤、王蒙等等,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有人宜于成为多有建树的理论家,有人宜于成为作品等身的作家,二者很难兼而有之。特别是在当代文坛上,既从事理论研究又操文学创作且卓有成就的“两栖”文学大家,更是寥若晨星。而林先生可以说是这“两栖”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其学术理论专著(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鲁迅与中国文化)、《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散…  相似文献   

6.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7.
犹太文学在美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具特点的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犹太文学独树一帜,成就卓著,为世人所瞩目。在美国的社会条件下,犹太移民的生活内容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以特殊的方式承袭着犹太传统的文化母题,犹太文学鲜明地表现出了其与犹太文化传统的内在联接。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是以儒道为主导的,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学的世俗性特征第一就是伦理文学,以及由伦理延伸出来的政治文学;第二是在田园山水中寄托情思乃至消融自己的自然文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这种世俗性特征,即使到了所谓“全盘西化”的现代,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批研究成果的面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性质和面貌得到肯定.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大多增加了沦陷时期的内容.张爱玲、梅娘、袁犀、关永吉、爵青等一批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的沦陷区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但对于沦陷区文学的怀疑、贬低和曲解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仍坚持从政治上否定沦陷区作家进而否定沦陷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研究.本文通过张爱玲个案说明产生上述偏颇的原因,是客观层面上第一手材料的省缺以及主观层面上认识论的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0.
东干文学是中亚的华裔文学,是海外华语文学领域中的新成员。东干文学在文字、语汇、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区域华语文学无法替代的特性,比如东干文字的拼音化、对晚清乃至宋元时代语汇的保留以及文化上兼具俄罗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这些特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都为海外华语文学在学科的命名、整合研究以及未来发展中的生机与危机等理论构建与深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冰心、庐隐是我国现代文坛几乎同时出现的第一代女作家,且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文学主题几近相同,但是由于两人的童年经历迥异导致其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家庭的温暖和充足的母爱育成了冰心善良、温柔、文雅的性格,造就了她崇尚"爱的哲学",试图用爱来化解世间的一切矛盾.不幸的童年和母爱的缺失,赋予了庐隐敏感、悲哀、倔强、愤世嫉俗的性格,一生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悲哀凄凉对世事不平的情绪始终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成为她作品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2.
The article throws light upon the emergent situation in England near the close of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necessity to “import” Russian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of the prose of A. Chekhov was gradually becoming a prominent factor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Europe. Figured in this process of the reception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termediaries from both Russian and French literary circles become the objects of special attention. The Russians, such as L. Tolstoy and O. Novikova, are given as examples of those who played key roles in direct literature contacts between Russia and England, meanwhile, the French authors, like Maupassant and Zola, are considered as the front runner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literatures. The typological parallels between Russian and English literature are explained through A. Veselovsky’s theory of the “meeting of opposing currents”. The concept of a double, complex reception of Chekhov in England will be developed. On the one hand, Chekhov’s reception will be linked with his evolving reputation in Russian criticism (first, “Russian” Dickens, later “Russian” Maupassant) and, on the other hand, associated with the multiple,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needs of the English literary community (including writers, critics, and readers). These responses can be identified in part by those English participants attending to contemporary French influence in the Russian “flood” and others approaching uniquely English problems by directly seeking out Russian literary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革命家"似乎成了定论,连《现代汉语词典》在注释"革命家"一词的时候举的例子都是鲁迅。但是通过对鲁迅一生为人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一直是坚守在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领域的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以及反动政权而从事实际活动的革命家。而且鲁迅在实际活动方面的弱点,恰好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酷爱自由,坚决反对强权对个性的束缚。留日时期,鲁迅是以自由为天神的歌者;五四时期,鲁迅为思想争自由,为女性求解放;上海时期,鲁迅为冲决伪自由的罗网而战。鲁迅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5.
钱穆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学者,虽以史学成就著称于世,但其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在文学研究方面,他熟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底蕴与精义,其阐释和分析,显示了绵长修远的诗学精神。在文学之根、和合之美、人生诗化等方面,钱穆汲取古代文化的母乳,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文论言说的底蕴,学术目标变得具有理性的可感性和可握性,其充满历史意识与诗心情趣的文学观念,彰显了一种有根的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翻译界、出版界与读书界对俄罗斯文学的热情高涨实有其因:人们从中发现旧俄专制的国情与中国传统社会颇为相似;中国启蒙先驱者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获得鼓舞,确认了由文学启蒙到思想革命对于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俄罗斯文学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最让中国人感动;俄罗斯文学犹如大草原一般宏阔、雄浑、苍凉、悲怆的整体风貌,优秀作家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格,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审美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论文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多层次多侧面丰富多彩的文化,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形成互补、互渗、互相支持的内在机制,理应纳入我国文化输出和发生影响的战略思考中。由此论文提出“美人之美”是多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具体到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民族文学及民族文学理论领域则分别为:其一,民族文学理论中诸如朴素务实的文学艺术观、人与宇宙中万事万物等量齐观的思想蕴含着少数民族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我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二,民族文学文本兼具民间口头文学和文人创作双重特性,并含有原始诗性智慧,对当代艺术想象和思想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其三,民族文学的文化认同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双重性以及认同历史进步的民主性。是我国爱国主义思想非常有特色的组成部分。论文最后提出,“美人之美”不仅是认识和阐释,同时还是一种博大胸襟和深切关怀,对他民族文化的热爱、赞美和关切。质言之,“美人之美”存在于信仰中,是一种需要建构的姿态。  相似文献   

19.
骆宾王是初唐文坛的四位著名作家之一 ,幼年即显示出不凡的创作才华 ,被称为神童。骆宾王自幼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教育 ,儒家思想在他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尚侠义 ,性豪爽 ,富有反抗与冒险精神 ,喜欢替人打抱不平。大约在 2 0岁时 ,骆宾王开始了自己的仕履生涯 ,晚年因讨伐武则天失败被杀。然而 ,他的诗文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积极吸纳着俄罗斯文化的精华和异质因素,从文学语言、文学思潮、文学主题,文化精神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但是在民族意识上,它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体现了本民族的本质。东干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对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坚守、伊儒结合的民间风俗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方面;东干文学的独特性体现在文字的独特性、语言的独特性和独特的故国情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