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明威自己认为记者工作对作家是"一种日常的自我毁灭",但事实上,记者生涯为他形成独特文风奠定了基石,为他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经济支持,并且构成了他的文学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记者生涯确实有助于海明威成长为优秀作家.然而海明威模式并非公理,记者工作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双刃剑,其负面效应基于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在基本的叙事方式、创作理念和创作时间上的冲突.记者生涯并非作家预科班,两种职业最好不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女性作者叙事文本往往具有矛盾的双重属性.就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而言,其身处时代急剧变迁的进程中,既被时代挟裹着前进,又在被挟裹中有了自我的觉醒,这是中国女性作家小说叙事双重性的重要体现.作为较早建立女性文学自主意识的作家萧红,其作品《生死场》的叙事双重性特征尤为突出.在《生死场》中,表面牵强的革命叙述背后,着力凸显的是女性生命的苦难.《生死场》呈现了女性与乡土的象征性和女性与动物之间的同构性.萧红一方面归附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谋求话语权威;另一方面,她又超越了这一话语,揭示了这一话语对女性命运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3.
民间文学是不同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特指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前期文学研究会的文学观念通常被简单地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其实该会作家无论是在文学本体论、文学功用观,还是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诸多鲜明的差异.在"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最重要的鼓吹者茅盾和郑振铎那里,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异彩纷呈,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从文学发展的传统、作家的生活方式、创作态度、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南北文学进程、南北文风、文学创作技巧、文学题材选取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一批研究成果的面世,沦陷区文学主体的性质和面貌得到肯定.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华文学通史>大多增加了沦陷时期的内容.张爱玲、梅娘、袁犀、关永吉、爵青等一批被冷落近半个世纪的沦陷区知名作家的重要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但对于沦陷区文学的怀疑、贬低和曲解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出现仍坚持从政治上否定沦陷区作家进而否定沦陷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研究.本文通过张爱玲个案说明产生上述偏颇的原因,是客观层面上第一手材料的省缺以及主观层面上认识论的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为三部分1.通过比较哲学家和文学家与文学哲学家在生命意义上的认识,指出只有一身二任的文学哲学家才把生命意义这一形而上的命题引向了深入;2.阐述老庄哲学对生、生命过程、死和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并把它上升到艺术境地;3.通过中外对比说明老庄哲学对生命意义认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萨特所谓"介入文学"的重要美学观点其实质可以概括为:介入就是揭露,揭露就是要改变.在萨特看来,写作就是要求自由,只要开始写作就已经介入了;阅读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项豪迈的协议,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以便使他的作品存在,读者的自由也反过来召唤作家的自由.萨特不仅将其狭义的"介入文学"的概念扩展为广义的"介入艺术"的概念,而且提出了"实践文学"和"整体文学"的概念,前者表现出萨特越来越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而后者则是指未来理想社会中将会产生的一种理想的文学.萨特整个美学观所依据的基础和高扬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或最高价值--自由.  相似文献   

9.
自90年代以来,作家对人性之大欲进行了毫无节制、毫无边际的张扬。这些过去作为文学主要批判与否定的东西,如今却成为作家们热衷的对象。作家走向自身的反面,进入到了文学所斥责对象的丑陋行列,失去了羞耻感,作家的作家意识--角色意识和道德意识--被放弃乃至被抛弃。作为文学命运的担当者,作家为文学的义务与责任的使命意识异变为谋权谋利谋欲的生存意识。这正是作家良知的消失。作家良知的消失主要体现在作家欲望书写中艺术良知的消失,更为重要的是作家社会良知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10.
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继高晓声之后深入了解农民、书写农民、赞美农民的作家,他用满腔的激情和饱满的真情真实生动地叙述了改革开放时代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物努力改变生存境遇的种种情状.他们中既有坚韧不拔、意志如钢的男人,也有清纯美丽、柔情似水的女人.作家塑造的女性群像显示了女人的才干与品格,为现代女性赢得了新的话语权,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道温馨怡人的风景,也体现了作家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寄托着他的民间理想与民间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