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孙中山博采西方之长,吸纳中国传统思想精华,提出“权能分治”理论,主张国家的权与能要分开,以人民权利作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权能分治”理论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在当时的中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并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施建兴 《前沿》2005,(7):144-147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建立现代宪政国家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重温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法理内核,对于今天进行法治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他在宪政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便是其宪政理论的精华。一、“权能分治”孙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权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1]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或者“民权”)和“治…  相似文献   

4.
薛晨 《前沿》2012,(18):153-155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入侵下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思想的道路,中国的爱国青年对民主和宪政作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将民主、宪政视为国家富强的工具;其次,在引用西方理论和制度过程中强行置换掉制度设计的最高目标导致理论逻辑上的混乱;最后,没有认清中西社会传统文化的巨大差异.论述以上三个原因以总结近代国人对民主、宪政的探索历程,以期更好地理解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宪政道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走下去,不能寄望毕其功于一役。"人权"入宪给中国宪政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我们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宪政和人权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传统所内生的一种现象,是西方社会、文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这其中没有夹杂任何有关期望将其作为解决国家危机、民族生存的工具性要求。然而,中国对于宪政和人权的思考却是西方国家坚船  相似文献   

6.
西方共和主义蕴涵了丰富的究政思想,为当代中国宪政图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共和主义主张通过分权制衡的权力架构来确立和保障公共利益,并通过公共利益来实现个人利益,强调和平、文明、稳健的社会治理方式,从而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形成了内在的联系。建构当代中国的宪政理论,推进中国的宪政化进程,应该着力借鉴与吸纳共和精神中的和谐均衡理念。  相似文献   

7.
论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现代中国宪政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迥异 ,以及近代中国在接引宪政文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范式 ,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某种嬗变 ,其精神已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 ,其影响亦延拓至今。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宪政文化的继承性和文明性,用开放的胸襟接纳适合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9.
王辉 《传承》2010,(3):140-14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发展起来的,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看到西方国家宪政文化的继承性和文明性,用开放的胸襟接纳适合我国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10.
郑琼现 《岭南学刊》2007,1(1):39-43
西方文化传统支撑了西方宪政独特的人权观,固有性、不可侵犯性、普遍性和个人性构成其独特内涵。反观中国,人权观念自古以来就严重亏空,而近代民权启蒙过程中的“托古”路径更导致人权观念在中国发生岐变:近代中国宪政理论所谈论之人权实际上是“恩赐的人权,”恩赐性替代了人权原本的固有属性,并严重阻碍中国宪政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艾国 《人大研究》2004,2(3):28-30
在民主立宪国家中 ,公民民主宪政观念的发育程度对于该国的民主宪政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民主宪政观念本是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而非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所固有。鸦片战争后 ,民主宪政观念始在中国传播。由于种种原因 ,民主宪政观念在我国始终是少数人的观念。我国的大多数公民并未形成自己的民主宪政观念 ,有些公民甚至对宪法缺乏起码认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民主宪政建设 ,已经成为我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影响我国公民民主宪政观念发育的因素很多 ,如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等。经济基础与民主…  相似文献   

12.
<正>西方宪政模式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即使对于西方国家自身,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坚决不走西方宪政之路在过去一年关于宪政的争论中,有三种基于不同理论认知的宪政主张:第一种主张是坚定地走中国特色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宪政的普遍适用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相结合的理论认知;第二种主张是走与西方国家完全相同的宪政之路,该主张所基于的是西方宪政为唯一普适性宪政模式,宪政即西方宪政的理论认知;第三种主张是拒绝和反对任何宪政,继续走我们已经走  相似文献   

13.
田威 《人大研究》2005,(1):29-32
一般认为 ,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 ,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 ,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 ,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本文对近百年来中国宪政理论作一梳理和简介。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 ,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 ,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以政权性质为标准 ,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  相似文献   

14.
王东方  杨秀英 《前沿》2011,(10):34-37
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法律文化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对宪政价值观接受和树立过程中的偏移,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变迁,其精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倾向于"工具主义"及"虚无主义"。而今,在现代中国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逐渐步入正轨。  相似文献   

15.
宪政在西方是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而这正是传统中国所缺乏的。当前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制度的建构必须回溯宪政文化,探寻宪政文化对近代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影响,并根据当代中国宪政文化的隐性变迁建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据此,国家与社会在结构上分立、态势上均衡、行为上互动才是我国在宪政建设过程中制度建构应遵循之面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既继承、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在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出深刻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提出、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深远的思想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之一,一方面对统治者起着警世的作用,使其在政治上谨慎从事,不能漠视民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为那些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提供了社会批判的武器和政治评价标准。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在认识和传播西方宪政思想时,借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语言加以解释和改造,使之适合中国文化的胃口。但正是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他们也使自己向传统文化回归,从价值理念向工具理念退化。  相似文献   

18.
金莉 《人民论坛》2013,(11):202-204
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潮中,一批学者坚持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在现代仍有价值,他们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创立了新儒家这一重要的学术流派.新儒家内部学人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各有不同,其中有人形成了将儒学与现代政治制度紧密结合的儒家宪政主义,其理论建基于儒学自身的政治主张、历史地位和思想传统,但想要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实行则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  相似文献   

19.
张涛 《前沿》2004,(4):121-123
宪政权力原则 ,即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力的运行模式问题 ,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产物 ,但其源头却深深地植根于西方源远流长的契约文化之中。契约论者关于国家起源、权利部分转让、国家与政府相区别的学说 ,被近现代资产阶级学者继承、发展 ,并在各国加以实践 ,奠定了当代宪政权力理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理论渊源来自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借鉴了政治学对西方传统"民主"的反思与批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民本等思想。中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本质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比较研究其二者之间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