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平 《传承》2013,(5):96-97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构建公民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丰 《传承》2014,(3):58-5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研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等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市民社会"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内容,值得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市民社会"思想中的社会建设内容对当前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破中有立"、"以破求立"的理论特征,"破"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立"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唯物史观的建构与阐发,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解剖的深入进行而得以展开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理解与开掘.  相似文献   

5.
曹典顺 《前沿》2009,(2):33-36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建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想。为了让人们记住市民社会研究中的历史教训,本文就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态度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从思想史的视界来分析,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起点是市民社会研究。我们认为。马克思之所以研究市民社会,的确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使命社会的重要性。从逻辑上看,重要并不意味着认可,所以,文章接下来分析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彻底批判——经济学研究。最后,本文论证了马克思新世界观诞生的出发点是源于对市民社会及其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文萍 《传承》2013,(8):106-107
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考察,指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不仅应当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加强经济建设为基础推进社会建设;还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萍 《传承》2013,(6):106-107
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考察,指出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不仅应当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加强经济建设为基础推进社会建设;还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积极构建"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论:概念演进与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入坤  ;曹海洋 《求索》2008,(9):51-53
“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从“市民社会”概念的来源及历史演变出发,解读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接着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形成的理论条件以及对马克思几部重要的文献进行梳理,找到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概念。最后讲述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研究应强化中国特色与问题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研究,要建立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及其资本主义批判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要特别识别扣批判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下的市民社会理论,要突显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其社会结构,突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问题意识,将公民社会建设的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内在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杨阳 《前沿》2012,(16):55-56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这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和社会建设思想,其中的“经济关系”“政治国家”“人类解放”等论断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理想范式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于新 《理论月刊》2010,(3):12-14
本文以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流变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指出市民社会对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意义。认为现代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以期对我国市民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建构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而以"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姿态呈现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对我国社会管理的立法依据的明晰、法律建设方式的创新和体制建设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还为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向全社会多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对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朱虹  吴楠 《前沿》2008,(1):41-43
通过追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揭示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革命性。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应建立在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自由主义从有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历史倒错和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市民社会是个利益和谐的自然社会,试图通过政治解放来解放市民社会。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批判:以市民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消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想,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批判;以唯物史观取代自然法实现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批判;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解析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产生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超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片面性、对“市民社会”从法哲学分析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既是起点,又是中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17.
乔翔 《学习与实践》2007,(12):65-70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市民社会、国家与法律发展理论。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正确界分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社会关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和扬弃、分工概念的使用和深化,都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逐步深入。基于新的历史观,马克思具体区分了广义与狭义市民社会,历史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从而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9.
平田清明是日本战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主要奠基人之一。其市民社会理论是对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先达的继承与超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其注重回归马克思原初语境的研究方法,带来了一股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新风。平田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民社会"设想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仝尧 《淮海论坛》2014,(1):36-38
市民社会概念有悠长的演变过程,第一个将市民社会与国家概念做出学理区分的是黑格尔,他沿用了市民社会一词并赋予它新的含义。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概念在批判的基础上完善了该理论。关于何为市民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