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读家秘籍     
《廉政瞭望》2013,(16):67-67
这个世界可以真诚地告诉你一些东西的人真的不多了。这是“股神”巴菲特的儿子写的真诚之书。在这个强调规则的年代.“做你自己”这话对我而言真的很少听过,当我面对选择时,很少有父母会郑重其事走到我面前告诉我要做你自己。相反,他们给我的建议多是如何处好人际关系,说话不要太直等等,很少会问你觉得怎么样。要做你自己,比较难。这本书里难能可贵地用作者自己的事情真诚地告诉了我们一些道理。例如,作者并非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的,高中的时候,他想辍学去做摄影.他的妈妈利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帮他做了正确选择,没有伤害到他的自尊。  相似文献   

2.
1975年,我到昌吉州委组织部工作,在昌吉的十年工作中,我体会到事业要有人接班,思想也要人接班。1983年我回到兵团,选择了创办兵团党校这个工作,也是基于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3.
郭庆晨 《党课》2012,(15):79-80
看了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清廉,对于清廉者来说是吃苦;选择清廉亦即意味着过苦日子,怎么能说“清廉是一种享受”呢?不错,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清廉的确是与吃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清廉即是俭朴,清廉即是清苦,因而不大会将清廉与享受画等号。不过,我却坚持说清廉是一种享受。我这个结论,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是人们不得不加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当今中国,报纸杂志如林,而读者往往时间、精力和条件有限,如何在众多的报刊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报刊,也是需要加以思考的。我在中央党校工作,除要选择其他一些重要报刊外,自然要对党校系统的报刊加以关注。在阅读党校系统的报刊中,江西省委党校主办的《求实》,日益成为我喜欢的一种。我在认识过程中选择了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常常拜读她,在阅读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她!《求实》有怎样的魅力呢?一是“求实”。刊风如刊名。《求实》十分注重那…  相似文献   

5.
人穷志不穷     
邓拓 《党课》2012,(4):64-65
一位青年学生前天来看我,谈起他有一个打算,想把明代黄姬水编的《贫士传》选译成语体文,问我赞成不赞成。我觉得他这个想法很好,当时就表示完全赞成,希望他早日着手选择。  相似文献   

6.
邢飞 《党建》2001,(10)
我是河南省开封人民警察学校的学生。说到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我想起包公生前立过的一条家规:包氏后代有贪赃枉法者死后不准在祖坟下葬。这就明确了死后在祖坟下葬的资格。千年之后,陕西省铜川市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郭秀明身后的支委们,也提出死后的资格问题。他们议论:“我们应如何做事做人,以求死后有资格埋在书记的墓地旁。”这个话题发聋振聩,撼人心魄,对江总书记的“三问”,做出了生动具体的回答。“死后的资格”是一个自我选择。每个党员、干部在这个选择面前机遇都是平等的,同时又是公正无情的。你生前虽曾身居高位,功高…  相似文献   

7.
我知道.你们很着急。张勋复辟了,国会又开不成了,我知道。我啊,我急的不是这个。这些日子我想的很多,我们本来是共和国,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共和国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相似文献   

8.
阅读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的一个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阅读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就是同样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不论是你坐在桌子跟前,还是说很休闲的时候躺在床上,甚至是坐在厕所里,我都以为是人世间最优雅的一个姿态。那么,这个姿态在一个人的童年、少年时代我想他就应该有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人有书卷气,我们在给这个人做这样一个评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质量的人。书卷气哪里来?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它从人的灵魂与骨头、从人的眼底无声无息地散发出来。我在北大讲过这样一个事情,我说.如果有一些人不阅读.造物主造出的这个人质量其实是很差的。我见过许多先生.这些先生我对他们很崇敬,但是有时候我暗暗地一想,这个人如果不读书,他将会怎么样?他们长得很丑,长得很不好看,唉,就是通过阅读。这个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气质。这个气质我认为是人世间最美丽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面前站着的那个个子矮小的先生,是世界上最伟岸的人。  相似文献   

9.
党在我心中     
在欢庆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这个73岁的老党员,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走上这个讲台,我由衷地感谢党对我多年的教育和培养,是党给了我今天的地位和荣誉。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思考与运用》2006,(12):43-50
这个讲课讲得好不好,跟打仗用计一样,我这个计特别好,但在你们那儿不灵,你们不吃我这一套,你们不上我的当,我这个计就白用了。我这个脑袋想破了觉得天衣无缝,但是你们来个不予理睬,我这个题就荒了。我也不知道各位的需求。马克思有句名言,说一个理论在一个国家实践的成果取决于它的需要的成功。如果我讲得有趣,你们就稍微的舒服一点,如果讲得没趣你们就受点罪。  相似文献   

11.
17岁离开家乡读大学,就注定成为这个车站的常客。20多年来,我对家乡的回忆,出现最多的便是这个车站。因为,它是我归来时第一眼看到父母的地方,也是我离开时最后一眼看到父母的地方。也因为,这个车站是家乡唯一通向远方的出发地。这些年,我一直在远方。我习惯了在这个小车站里找父母。父母也习惯了迎接那个一脚跨下车门,拖着旅行箱的女儿。尽管,岁月让这三个人一点点地变老,可是,这些习惯却没有变老;相反,一次比一次让人感到心跳。  相似文献   

12.
冷珊珊 《求贤》2013,(11):16-17
农业,要走向市场 从程奕的简历中,不难发现她的专业是土壤和农业化学。提及当初为何选择这个偏门专业,程奕笑着对本刊记者说:“当时我母亲觉得从事农业有饭吃,于是我就听取了她的建议。那时候我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很高,对未来的憧憬也很简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制定的农业八字宪法,  相似文献   

13.
衡洁 《廉政瞭望》2011,(15):26-27
我是年轻人。我不在体制内。但这个策划讲的是我们这代人的故事。第一篇文章里所讲述的那个寝室,一共有4名成员,文中提到了3个,我就是那第4个。不知是算惊人的巧合,还是这个寝室对时代的走向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蓦然回首,她们都走进了体制内.独我成了“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14.
每当看到鲜红的党旗时,我这个入党近50年的党员,总是抑制不住心潮澎湃,也总是为自己当初选择共产党,为党的事业而奋斗感到光荣自豪。  相似文献   

15.
没有花容月貌,没有天才头脑,没有家财万贯,却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和敢闯敢拼的满腔热情,我是万千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5年多的村官生涯让我收获很多,我从一个“黄毛丫头”成长为父老乡亲信任的“父母官”。我叫薛璐莉,2002年毕业于河南化工职工大学,2007年3月考取焦作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同年5月到博爱县磨头镇关王庙村担任村长助理至今。 关王庙村是一个只有273口人的小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出外打工,少部分群众跑运输,村里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这种现状给我增加了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动力,当初选择做村官,就是想为家乡和群众做点事,可一开始关王庙村的干部群众对我这个“村干部”并不认可。  相似文献   

16.
丰谷 《支部生活》2009,(12):46-46
“人生经常面临着选择,我为我的选择自豪。当改革开放刚刚启步,激情四处回荡,我知道建设不能只凭激情,于是我选择了科学。大学毕业,我愿为云南尽微薄力量,于是选择了农业。20多年过去了,走过的路上,有成功的喜悦,有挫折的悲哀,但我从不为我的选择彷徨。”  相似文献   

17.
在《选择和崛起》中我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的抑制作用。这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出口导向战略越成功的国家,内向发展的抑制越严重。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中国未来发展要去出口导向,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几年以前,中国提出开发大西部的战略,是一项有远见的发展战略。中国不仅要开发大西部,而且要下大力气,开发中国所有的内陆地区和内向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18.
《当代党员》2007,(4):10-11
一位网友在他的博客里这样写道:“记得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长辈所说,我时时刻刻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这一点在好多地方已经实现了。再一个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到1980年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是农业机械化)’,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准确不准确,但我确实有这个印象。我从小就在等,就在盼,盼着1980年快点到来,亲眼看一看‘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到底是啥模样儿。可到了1980年,没有人再提起这个事……转眼又过去20多年了,我知道‘农业现代化’还远远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19.
《死亡日记》牵出“最美网警”“我把我的生命结束日选择在2010年5月14日这天,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喜欢这个数字……”2010年5月10日13时49分,“天涯社区”重庆版,一篇题为《临行临别,我的死亡日记!》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十分钟之内跟帖者达到数百人,善良的网民纷纷留言劝说。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奋斗》2002,(4):55-56
受了几十年的传统教育,对这个问题的本能理解是: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所认可的人应该是最容易受孤立的人。道理很简单,脱离了广大的群体,变成了孤家寡人.还能不孤立吗?然而,我突然发现.不知是我感觉上的失准还是传统教育的失误,我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竞是完完全全地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