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又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人。1850年,13岁的张之洞考中秀才;两年后又在全省的会试中考中第一名举人,名噪京师。26岁他第一次进京会考,就高中一甲“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青年得志,誉满翰院。相比其他晚清重臣来说,张之洞不但成名时最年轻而且功名可谓最高。 随后的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二年(1876)短短十年间.张之洞从六品翰林升到二品内阁  相似文献   

2.
黄兴的反清革命活动是从创建华兴会开始的。他自幼勤奋好学,19岁考中秀才。1898年又被岳麓书院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接着,湖广总督张之洞把这个高才生派送到日本留学。当时展现在黄兴面前的是一条极具诱惑力的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可能获得高官厚禄,或者成为一个才气横溢的文豪。但是黄兴的志趣并不在舞文弄墨,时代的风云把他推上了反清革命的艰难历程。少年时期,黄兴经常阅读太平天国杂史,逐渐滋生了反清的思想。在两湖书院期间,正值戊戌维新运动高潮,黄兴开始思考如何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到日本…  相似文献   

3.
唐保健 《当代贵州》2012,(36):42-43
在黔西南州,一提起张之洞,人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诉说着他在安龙发生的故事,是安龙的山水哺育了张之洞。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1019—1086年),山西夏县人,字君实,号遇夫,晚号遇叟,世称涑水先生,历任天章阁待制并侍讲、永兴军安抚使、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和尚书左仆射(宰相)。  相似文献   

5.
乾隆十七年,皇太后60寿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10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5岁考中举,才华横溢。  相似文献   

6.
雄才与大略     
羽戈 《廉政瞭望》2011,(24):44-44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写张之洞.引高友唐《高高轩随笔》之记述——高是辽宁铁岭人,曾入张之洞幕府,后来出任国民政府的监察委员:1908年中秋节,张之洞与其幕僚在六郎庄喝酒赏月,他问高友唐最近有什么新闻,高说:  相似文献   

7.
蔡建军 《党课》2014,(24):106-110
翻开历史,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为官之道,可谓彪炳千秋,为时人所誉、为史家所赞、为后世所传。张之洞能在晚清险恶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励精图治,功垂青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示——为官之首要:忠正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由科举步入仕途,历经学政、翰林院京官、巡抚、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是晚清政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为官     
刘建明 《前线》2013,(5):91-91
夜读关于张之洞的史料,发现此人为官之道值得称赞。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他既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又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在长达40多年的官宦生涯中,他勤政务实,廉洁奉公,颇有政声。  相似文献   

9.
江大伟  孟珊 《前线》2022,(3):94-96
<正>何叔衡,字玉衡,号琥璜。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沙田乡杓子冲一个农民家庭。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秀才,县衙委任他去掌管钱粮,但他深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馈馈”,于是拒绝官衙任命,开启了自己10年乡村私塾的教育生涯。  相似文献   

10.
于谦治略     
大胆直言 为民请命 于谦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23岁的于谦考中进士,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明代的监察御史仅为正七品。虽是“芝麻官”,无出入朝堂正门的资格,非奏事不得至殿庭皇宫,却有着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相似文献   

11.
<正>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等。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河南孟津双槐里,14岁始读书,30岁中举,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弘光政权建立后出任东阁大学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王铎以原官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九年王铎病逝,享年61岁,谥号“文安”。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前线》2013,(11):87-87
明代杨继宗,是个不阿谀权贵的官员。他是山西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杨继宗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明史·卷一五九·杨继宗传》对他廉洁刚硬、抵制上官违法乱纪的事迹有所记载。成化初年,杨继宗升任浙江嘉兴知府。他赴任时仅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在任期间,也能做到秉公廉洁。有一次,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清理军籍,却暴力“执法”。他对这位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的胡作非为,也十分强硬地进行抵制。  相似文献   

13.
《党员干部之友》2013,(10):49-49
小儿学士 称北周宗懔。据《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逸事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我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其祖原为江苏高邮人,因随燕王朱棣“靖难”南下,以功于永乐初授衡州卫指挥佥事,世袭武职,居湖南衡阳。其祖辈以军功显于世,及至其父武夷,始以文学知名。王夫之晚年隐居衡阳石船山麓,后人称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智力非凡,聪明过人,且自幼勤奋好学,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加之其父为有名的大学者,优越的家教对他影响很大。他4岁开始入私塾,7岁读完五经,10岁时,他父亲为之讲解儒家经典。14岁中秀才。24岁时,与其兄介之同时考中举人。其时正逢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末年,三位声名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张之洞、袁世凯和岑春煊,因其各以辣手著称,时人称之为“三屠”。“三屠”者,三个屠夫是也,带有明显的贬义。但公允地说,将三位并称“三屠”并不妥当,因为三人的人格高下、历史功过差别甚大,甚至截然相反。湖广总督张之洞,因使财如流水,不知节制,人称“屠财”。直隶总督袁世凯,生性残暴,一生杀人无数,人称“屠民”。两广总督岑春煊,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一生弹劾大员小吏无数,人称“屠官。”张之洞少有大志,一心想干一番事业。他发奋读书,于同治二年中探花入翰林院,踏进了仕宦之门。…  相似文献   

16.
汉阳铁厂诞生“汉阳造” “汉阳造”还得从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说起。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将原来打算建在广州的铁厂项目带到湖北,积极筹建“汉阳铁厂”。1896年,汉阳铁厂引入民间资本,南官办性质改制为“官督商办”。半官半商且南有“中国商父”称号的盛宣怀接管铁厂,  相似文献   

17.
张鸣 《廉政瞭望》2014,(6):46-46
在中国第一个转型时期,张之洞和袁世凯都是向西方学习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8.
正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有一系列用"学士"命名的地方,比如学士村、学士收费站、学士路、学士桥。这样的命名与晚清的一个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刘崐,人称"刘学士"。刘崐六世孙刘红告诉记者,那个村原来叫郭思村,因为刘崐去世后,灵柩在那里多停留了一天,很多人从含浦和坪塘过来祭拜,说是去"看学士",从此郭思村就改为了学士村。刘崐出生于1808年,是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人,他与李鸿藻、翁同龢都曾担任过同治皇帝的老师,堪称一代帝师。刘崐还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如内阁学士兼礼部  相似文献   

19.
今年,公务员考试有了一些变化。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近些年已有约10个省份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这意味着公务员省考中的“35岁门槛”逐渐在被打破。针对这一现象,广大网友纷纷表示支持和点赞。35岁本来是一个人在事业征途上的黄金年龄。  相似文献   

20.
康熙六十四岁时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他对臣下说:“你们总是说‘皇上由天授’,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由于他善于学习,不孤傲自赏,所以能虚心诚意听取和采纳臣下良言。他在御门听政处理折本时,强调大学士、学士要各抒己见,鼓励群臣大胆陈奏。他说:“古有诏旨既下,大臣封驳之例。”“大学士等系国家大臣,凡事当直言,是者是,非者非,若惟逢迎将顺,何益于事?”他对有的大学士不直陈意见很不满意,严厉批评说:“国家用一人,即欲得一人之益,既任学士之职,凡事皆宜尽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