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本卫 《传承》2013,(4):92-93
马克思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但是,马克思按劳分配设想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确立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前提。我们必须科学地理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既要看到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意义,又要看到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冯娟 《前沿》2011,(7):122-124
文章立足于阐述"按劳分配"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产生到经典作家马克思笔下"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确立,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思想原创性的含义,认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重温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经典之作———《〈哥达纲领〉批判》 ,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设想的原创性含义 ,认清按劳分配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阶段应当与时俱进地看待按劳分配原则,科学地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一直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但是事实上,当时中国还是个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个人收入均等化程度很高,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之所以对正义提出批判,一方面在于他要同蒲鲁东的永恒正义观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在于他充分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假性。虽然马克思对正义提出了批判,否定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解释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论是一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石、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为原则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只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形式,不能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方面,因此有无商品生产不是衡量是否进入共户主义第一阶段的根本标志,甚至认为没有预见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保留商品生产,是马克思的理论失误。其实,相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性或者历史飞跃性的最根本方面,集中地表观在社会主义辩证地否定了商品生产,过渡到了无商品社会。在马克思看来,以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和纯粹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所必然采取的社会经济形式,只能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这是因为,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必须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刻地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实践按劳分配的经验教训。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这就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使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观按劳分配,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科学的按劳分配学说,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对空想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是《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以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先用小商品生产者的尺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然后又拿发达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尺度来衡量小商品生产,通过这样曲折的道路就找到了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权利之间的同一性。本文认为马克思在衡量按劳分配时,所使用的是自由劳动的尺度,也即马克思是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角度来衡量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的。当然,关于什么是自由劳动,以前也只是一些特征设想,而缺少历史分析。本文详细分析了劳动发展史,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对“资产阶级权利”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后期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论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对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原则作了全面阐述。马克思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阶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哥达纲领批判》看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之一,按劳分配原则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实现《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的"按劳分配"需要一些前提条件。我们的确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有一些差异。为此,有必要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的层次性和目前存在的非劳动收入,更加注重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经济条件我们今天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比较,有很大一段历史差距。那么,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结论,由于初级阶段不存在马克思设想的那些条件,按劳分配就无立足之地?我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的确给按劳分配以重大制约和影响,但并不是经典作家所论述的经济条件在今天已绝然毫无踪影。按劳分配在前提条件、交换原则、现实结果等方面还是一定程度地具备了其实现的客观经济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正向纵深发展,国内外经济理论工作者对按劳分配原则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有些观点是应该研究和商榷的,如:(1) 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已无存在的必然性;(2) 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因果关系;(3)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矛盾。本文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下面,仅就这一新的分配理论与传统分配理论的比较,按照新的分配理论进行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等问题,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见解。一、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的新突破,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前旧自然观具有非实践性的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马克思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换言之,实践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随着近年来劳动合同制的实施和劳动力商品的讨论,随着租赁经营、股份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和逐步完善,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这种争议就更热烈了。分歧主要涉及两点:一是按劳分配理论的原意,二是实践的发展。本文注重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按劳分配学说的原意,力图揭示现实与按劳分配理论的同一和差别。  相似文献   

19.
对按劳分配内涵与外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其特定的前提和内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在实施主体、分配尺度、分配对象、客体范围以及实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新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现阶段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兼容与相关一种一度颇为流行的观点是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按劳分配直接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论述的有关按劳分配的理论和原则,是和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形式相联系的,因而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不能兼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实在人们面前设置了这样的“二难选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