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芸 《传承》2009,(24):104-105
黑格尔用异化来说明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历程。马克思用劳动的异化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异化,使异化具有了现实性,从而拨开了笼罩在异化概念上的浓厚的思辨的"迷雾"。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黑格尔的劳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视阈,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理论的超越,即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主要有五个环节:即费尔巴哈的人 本异化史观、赫斯的行动哲学、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学说和社会 主义者改造世界的理论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哲学、经济学与社会主义 理论的一次尝试性整合。这既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但也蕴含了内在理论悖论,正 是这种理论的悖论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扬弃人本异化史观,创立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科学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用异化劳动理论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发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动力。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刘真金 《求索》2012,(5):149-150,24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及其现实基础进行批判的理论成果。运用异化劳动概念这一成果,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异化劳动概念的最终理论旨趣是为了批判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阐述马克思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生产结果上,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上,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在人之间关系上.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且其对现实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的四个规定,即: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都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要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消除产生异化的土壤——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黄知伟 《求索》2010,(6):59-61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重要范畴。在对19世纪德国经济生活进行深入考察时,马克思批判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异化理论,并将异化理论引入到对劳动本身的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将异化劳动概念进行了深化与拓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是对黑格尔古典哲学思辨体系的理论批判,也是对资本型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批判。该理论认为,在资本型社会中,劳动将工人和生产资料分隔开的同时,为这种分离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无论是理论批判或是现实批判,异化劳动理论都指向了资本型劳动社会关系,揭示了资本型社会的经济制度及其形成特质。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是积极的.而费尔巴哈时异化的理解则是消极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个从"对异化的彻底否定"到"对异化的积极肯定"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视角从费尔巴哈转向了黑格尔,而且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史来看.它还意味着马克思由此开始了思想转变,走向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征程.  相似文献   

9.
刘柱海 《传承》2008,(12):20-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生产结果上,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类本质上,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在人之间关系上,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并且其对现实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胡纯华  刘卓红 《求索》2012,(6):216-217
《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中期异化思想的集大成者,该书中卢卡奇通过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异化思想以及受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异化观批判的启发,重新认识异化的内涵,卢卡奇的异化观较之早期《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物化观出现了向唯物主义转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周鑫 《前沿》2013,(7):53-5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指出了消除异化劳动的途径,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并概况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是非常完美,但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益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异化"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代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探索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异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西方的很多大家如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使用过此概念。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议题,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异化思想是马克思不成熟的思想,真正成熟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也即后来演变发展而成的实践哲学。在这里,本文暂且不去讨论异化思想是否是马克思的成熟思想,只希翼通过对异化思想的演变过程说明:马克思虽然是伟人,但他的思想同样要经历一个思想前进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用包容而不是苛刻的心态去审视,研究他的思想进程,从他的每一次思想转变中“碰撞”出火花。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异化理论不只包含"劳动异化",还有"需要异化"。需要异化与劳动异化是互释互补的,马克思的需要异化思想是其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一大亮点,也是两大理论的结合点。研究马克思的需要异化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试图将"私有财产"纳入"异化劳动"的逻辑框架之内,把私有财产视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进而依靠黑格尔的辩证法,实现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但是因为异化逻辑的基本框架是主客关系,处理的是单个主体与其对象之间的孤立关系,而私有财产(资本)的问题重心是社会关系,面对的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这种理论错位使得异化逻辑陷入了既无法解释私有财产的成因,亦无力实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的双重困境,从而注定了马克思这一尝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人类的根本前提,即劳动,接近于经济范畴和上层建筑,其并不仅是一个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生产关系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一个哲学问题.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有重要的经济哲学意义,马克思开始了从异化劳动出发走向人道主义、从对象化劳动出发走向共产主义的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7.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思想,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论述的主要层面,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进而提出人的本质存在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私有制条件下就出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秀娟 《前沿》2012,(14):37-39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是异化劳动的根源,批判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主张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扬弃资本和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及社会公正.当前我国在非公经济中工人的劳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带来的.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限制资本对工人的剥削,降低劳动异化带来的风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9.
林丽英 《传承》2008,(8):34-3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认为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青年马克思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成熟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表述,是一个过渡性的理论,是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刘晓 《前沿》2012,(6):53-54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网络流行语"寂寞"的成因出发,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再分析,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出了异化劳动的自我异化是使无产阶级主动扬弃异化,进行世界革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成就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诱因这一结论。依此加深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