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一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像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一样 ,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农村 ,重视农民和农业问题 ,将农村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朋友时对此作了深刻阐述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何要从农村开始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农村不稳定 ,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 ,在没有改革以前 ,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 ,衣食住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设计和指挥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怎么样才能使农民摆脱贫困,小平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也就是取决于广大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工作过程中,农村文化工作应置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才能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挑…  相似文献   

3.
我作为农业战线的一员,在学习《邓选》第三卷时,深感农业在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论述战略重点时,把农业摆在第一位。他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百分之八十人口的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我国就没有摆脱贫困。邓小平还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党高度重视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  相似文献   

5.
秋高气爽的时节,记者来到河南省鹿邑县生铁冢乡,采访了乡党委书记张利国、乡长赵德营同志。 问:近几年,有些乡镇片面理解上级政策精神,没有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农业上,以致有些地方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甚至出现了滑坡。生铁冢乡则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并取得显著成绩。请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答:首先我们乡党委、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始终没有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不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他问题就很难解决。正像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6.
贫困农村自然条件差、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符合低保标准的贫困人口多,但各级政府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资金有限。要使“低保金”在帮助贫困农民摆脱贫困方面切实发挥作用.需要探索贫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多种实施形式。  相似文献   

7.
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山村农民要脱贫致富,笔者认为,应坚持四个“引导”。  从破除“等、靠、要”思想入手,引导农民树立勤劳致富的意识。笔者调查发现,贫困山村的村民普遍低报自己的收入,制定脱贫规划时把目标定得低低的,而把要求上级扶持的资金规模定得高高的,以便保住“特困”的帽子。人多耕地少,农闲时间多,但农民学技术、搞开发的不多,打牌、闲逛甚至赌博的却比比皆是。群众的观念陈旧,是阻碍贫困山村脱贫致富的突出问题。因此,要摆脱…  相似文献   

8.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曾指出 :“中国长期的安定 ,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 ,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 ,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近年来 ,各级政府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农村稳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不断适应农村的新变化 ,认真落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制 ,积极排查和化解大量不安定因素 ,寻求一些治本之策。一、农村不稳定因素的动态分析(一)不稳定因素存在的长期性。稳定问题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特点和最大实际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党“十五大理论与实践”征文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当前在绝大多数农村,农民群众已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正向小康生活迈进。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贫困的同时,也出现了“精神贫困”,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理解,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认识不全面,看不到脱贫的希望;二是农民群众围于以单家独户为单位的小生产模式之中,科技素质低下,生产效率不高;三是贫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生活贫乏。农民群众这种精神上的“…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条件下,摆脱贫困,有时就是在消息链的上游,摆脱信息贫困的问题。消灭“数字鸿沟”在发展不平衡的国际间是一个国际问题,在一国之内是一个地区间、城市与乡村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信息不到位,就不能解民困于水火。  相似文献   

11.
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乡镇干部是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建设一支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强化思想教育,提高乡镇干部政治素质。乡镇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直接同农民打交道,农民群众往往通过乡镇干部的言行举止看我们党是不是真正履行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从乡镇干部的…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农村稳定不稳定”。因此,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经验,特别是发现农村改革与国民经济整体改革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新的改革思路,尤其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锡文指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主要体现在农村发展滞后,农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所谓实现小康,就是摆脱温饱和贫穷,而我国还有3400万农民没有脱贫。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定的16项小康生活指标看,到2001年没有实现的3项指标全在农村,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人民币的指标没实现,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66元;全国居民摄取蛋白质的指标在农村没有实现;在全国2000多个县建立起初级卫生体  相似文献   

14.
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农村延伸拓展,贵州农村创业创新风生水起,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广大农村正逐步成为新时代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谋求美好生活的新天地。以往许多贵州人靠"往外走"摆脱贫困。随着贵州农村的改革发展,农业产业革命进一步的推进,贵州各地正引导农民回乡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因为农村稳定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稳定形势总的来讲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WTO与农业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由此而导致的农村贫困,始终是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老问题,新时期又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江总书记指出:“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农业不只是农民的事情,也不只是涉农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我们每个人身心相系,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效率是农业发展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下,国家与集体,集体与个人缺乏明晰的产权划分;农民及农民组织没有将土地“农转非”的权利,农民分享土地非农用(资本化)增值收益的权利基本丧失,这是中国农村经济贫困的制度性原因。规范明晰的土地使用权,并允许农民自由选择土地的经营方式,应是改变农村经济贫困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县城建设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必须加强其规划、建设和管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一、加强县城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那么,当前我们应如何围绕这个根本任务,积极推进福清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呢? 首先,我们要不断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  相似文献   

20.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面对本世纪末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任务,我们的艰苦创业精神就成为了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保证。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我国农村人口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既定战略目标。要实现民族振兴,完成如此繁重的历史使命,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支持和奇迹的发生,外部支持不能长久,奇迹也不能从天而降,只能靠我们用勤劳的双手、用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去奋力开拓和辛勤创造。这是我们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真正优势和可靠保证。 艰苦创业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是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我们民族形成了勤俭朴素的美德,许多有作为的帝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