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众型犯罪是指聚集在一起怀有不同动机的人群,因受到互动中激发起的狂热情绪支配而实施的针对共同对象的故意犯罪行为。诱发聚众型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因经济物质利益的失衡、腐败现象、恶化的社会风气等因素形成的群众异变心态而产生的社会原因,又有众人聚集后群情激奋所产生的团体原因。防止聚众型犯罪应该对症下药,主要社会防治策略包括:对全体公民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健全预测聚众型犯罪的情报信息网络、拓宽解决纠纷和问题的途径和妥善处理群体性案件。  相似文献   

2.
论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清 《政法学刊》2005,22(1):38-40
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在进行职务犯罪预防时可以采取健康人格塑造策略、自我调节机制、心理监测、咨询与矫治手段等方面的预防、警示、惩戒与惩治相结合、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犯罪动机的情绪性是犯罪人在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中情绪、情感因素的特征,是犯罪动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犯罪动机情绪性的探讨包括情绪性因素、机制与成分三个方面。其消极或积极的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因素,通过意识或潜意识机制体现于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的犯罪动机成分之中。其中追求快乐的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行为人性快乐动机、归属动机、自尊动机、自我价值动机与犯罪美感动机;而避免痛苦的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行为人对抗生存危机感、安全威胁感、焦虑感、愤怒感与抑郁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音乐大体上有善乐和恶乐之分,善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净化人的心灵,进而可能抑制犯罪的发生;而恶乐则会勾起人的私欲、加重人的消极情绪等,可能激发或促成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丁寰翔 《犯罪研究》2000,(2):16-17,34
本文指出犯罪成因及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涵义,从犯罪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来分析个体犯罪和群体犯罪在犯罪成因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职务型罪犯是全部服刑人员中特点相当突出的一个亚群体,其犯罪多与心理缺陷有内在的关联。他们文化层次较高,社会阅历丰富,在犯人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对职务犯的认知、世界观、情绪、心境、需要、动机、社会角色、自我意识、情感、人际交往等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积极实施分级、分类、分层改造及改造考核办法,对全面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教育改造其他类型的罪犯提供经验和示范,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情绪的刑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烈情绪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和引发情绪的被害人过错对犯罪动机的影响。对情绪进行刑法评价的考察因素主要有:刺激因素的范围与真实性、情绪的强度以及情绪行为的指向与持续性。在刑事立法上,可采取两种方式对情绪加以评价:总括式立法,在刑事责任能力条款中增设情绪犯罪责任的规定;分散式立法,在具体制度和犯罪中规定情绪犯罪的责任。我国刑法可采取总括式立法对情绪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8.
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界定我们认为:有组织犯罪,不应专指狭义的跨国犯罪组织进行的犯罪活动,也不应把所有的团伙犯罪都认为是有组织犯罪。有组织犯罪除了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和跨国有组织犯罪等特殊形式的共同犯罪外,还应包括团伙犯罪的一部分,即通常所称的严重团伙犯罪。其主要特征是:三人以上,以谋利为主要目的,有相对稳定的头目、骨干和成员,有较严密的组织,有预谋作案的动机和伎俩,往往连续作案、屡作大案、恶案;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有的发展大了后演变成为"黑社会"。  相似文献   

9.
罗开卷  李伟华 《犯罪研究》2007,(1):15-21,29
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就是以民族主义为思想基础,采用暴力等手段打击无辜者以制造社会恐慌,以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治或取得政治优势目标服务的犯罪。我国的恐怖主义犯罪主要是由民族主义引发的,突出表现为西藏“独立”和新疆“东突”问题。在防范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中,政治和刑法手段只能治标,社会政策则是治本之策。通过完善和加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经济、语言、教育、移民和宗教等政策,消解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思想基础的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重庆2010-2012三年来的立案情况进行分析,重庆市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外在形式合法化、犯罪手段新颖化、受害群体相对固定化、犯罪行为半公开化、犯罪定性复杂化等“五化”特征,并据此提出了提前预警强化预防、强化协同加强管控、完善法制提高犯罪成本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个体极端犯罪频繁发生,个体极端犯罪正成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现实威胁之一。社会转型期中的各种矛盾、压力是导致个人极端犯罪的外在因素,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是个体极端犯罪产生的内在原因。个体极端犯罪的动机类型有:谋求经济利益;厌世自杀;报复特定对象;报复社会;激情型;制造个人影响,寻求刺激;复合型动机等。  相似文献   

12.
所谓无知犯罪,是指行为人在不具备从事某种业务活动所要求的特殊能力的条件下,贸然从事该种有一定危险性的特殊业务活动而引起危害社会的结果的犯罪。无知犯罪这一概念是由前苏联刑法学者提出来的,戈列利克等人在其所著《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如何打击犯罪》一书中指出,“无知犯罪”是指“人虽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但他有认识这种危害性的可能性,有义务放弃实施,并有可能认清自己还未具备从事活动的条件。”可见,无知犯罪的特殊之处是行为人在实施引起危害社会结果的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时,由于欠缺该业务所特别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注意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犯罪动机的跨学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对现代心理学关于动机概念和基本理沦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心理学中的一般动机概念与刑法学中的犯罪动机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犯罪动机所独具的特点和功能;并从犯罪动机形成的角度出度,提出了犯罪动机的性质应当具有的刑法评价。同时,对犯罪动机不明显问题的实质进行了考察。综合前述研究,并结合我国刑法的具体规定,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犯罪动机的刑法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军 《人民检察》2023,(4):18-23
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实施的有组织犯罪和纯粹线上模式实施的有组织犯罪两种形态。与传统的有组织犯罪不同,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在组织形式、犯罪手段、行为模式、危害后果等方面均呈现“进化”和“异化”的新特点。关于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的认定标准,有关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司法规范性文件已经进行了系列探索。反有组织犯罪法起草过程中对于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的表述变化,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于该类犯罪认识观念上的差异。相较于既有法律及司法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反有组织犯罪法第23条的两款规定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为广义信息网络型有组织犯罪的认定提供了法律规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静  张国蓉 《法制与社会》2014,(12):252-253
当前弱势群体中的犯罪现象比其他群体更为突出,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弱势群体犯罪心理发现,诱发弱势群体犯罪的心理动机主要有:补偿心理,仇富、仇官心理,报复心理等,对策在于解决弱势群体生存与生活问题,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建立社区预防和预警机制,建立社区居民纠纷调解机构,实施立法保护、司法救助与打击犯罪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关于动机与目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没有严格按照犯罪目的既有的概念来使用这一用语,同时,动机与目的的相对性也使两者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以现行立法为基础、以动机与目的之本质属性为根据,在"超过的主观要素"中划分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是可行的。目的内容的客观性和动机内容的纯主观性是划分两种主观心理因素的根本标志。在学理上,目的犯可以分为肯定性目的犯与否定性目的犯,单一性目的犯和选择性目的犯,实质上的目的犯和形式上的目的犯。刑法应当取消形式上的目的犯的规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认识分歧和认定困惑。我国刑法指明的犯罪目的,多为犯罪目的,个别属于犯罪动机,也有一些并非属于超过的主观要素,其实是该罪的意志因素。其中,既有明示的规定,也有隐含的规定。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型财产犯罪以及贪污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并非是超过的主观要素,实属各罪的意志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仇恨犯罪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元化社会各国。它是以行为人对受害人的各种偏见为基础,以给行为人认定的某种群体的个人及其群体造成损害为目的,因此与报复特定个人和社会的犯罪不同,也与敌人刑法适用的犯罪类型存在差异。对仇恨犯罪的单独立法主要见于普通法系国家,尤其是美国。仇恨犯罪单独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加重对行为人的惩罚,这并未违反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也未侵害言论自由,且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仇恨犯罪必然以上游犯罪为基础,同时行为动机系基于法定的偏见类型。仇恨犯罪的甄别与统计对预防犯罪、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仇恨犯罪中的偏见动机往往源于社会的结构性歧视,偏见产生移位攻击。在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并不显著时,监禁消除偏见的效果不如恢复性司法措施。对仇恨犯罪也存在爱的刑法观念的适用。我国没有必要对仇恨犯罪单独立法,但对涉及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犯罪,可吸纳仇恨犯罪理念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三、关于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手段能否互相转化问题在犯罪成立的情况下,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手段能不能互相转化,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重要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在犯罪成立的情况下,犯罪的动机、目的和手段可以互相转化。就是说,动机和手段都可以转化为目的,目的也可以转化为动机或手段,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全面的正确的理解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凶杀犯罪行为各个方面的特点。 方法 对 38例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进行实例分析。 结果 这些患者在犯罪动机、行为特点、犯罪工具、被害人等诸多方面与正常人的凶杀犯罪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 应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治 ,普及精神卫生的知识 ,从而预防、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20.
犯罪动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新探栗克元犯罪活动是由犯罪动机所驱使的。在犯罪主体不良心理因素中,犯罪动机是诸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它直接作用了犯罪行为。其他犯罪心理因素,譬如犯罪认知、犯罪情感、犯罪意志等,一般是通过犯罪动机的影响,面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间接作用。因此,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