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旗 《学理论》2009,(18):3-5
从地域文化学与历史心理学的视域,分析边陬的云南腾冲小镇走出去的艾思奇的哲学思想与人格风尚形成的文化原委:“走出去”的乡土传统;敦厚质朴的滇人习性;时代风云的大势导引;关切草根的历史情愫等。见其思想、见其人格、也见其植根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
人生隽语     
<正>高云(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近年来国家提倡文化"走出去",现在杂技、武术等传统技艺文化"走出去"了,得到了认同,然而内容文化很少"走出去",能引起国外广泛关注的电影、电视、小说、美术、戏剧作品很少。国家应进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出要以形式多样和文化对话等多种途径促进"文化走出去"。推进"文化走出去",不仅应展示文化的硬实力,更需要彰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走出去"要为解决人类困惑、构建和谐世界给力,还应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李炳毅  王丽鸽 《理论导刊》2012,(8):66-68,7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其中提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走出去"为我们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在内在文化转型与外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走出去"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全面地实现文化自觉,更科学地践行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5.
张殿军 《理论探索》2012,(6):10-13,24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建设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形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间性"理念,也要根据既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际文化交往格局,实行有重点、有差异的文化策略。这样,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相似文献   

6.
王碧薇 《学理论》2013,(11):150-15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实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走出国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贸易额连年增加、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但是在涨势可喜的现状背后,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压力和困境。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角色;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输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国有领航、民营及中小文化企业成为“走出去”新的生力军,发达地区和城市文化企业“走出去”占比较大,发达国家依然是“走出去”首选目的国和地区,而新兴业态类文化企业“走出去”成为亮点,出口模式呈现多样化.同时,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存在诸多问题,如:“走出去”体制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走出去”渠道狭窄、平台薄弱;“走出去”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及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应对国际争端、适应国际规则的能力有待提升.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要在突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建设文化企业对外贸易的涉外桥梁,提升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与文化企业“走出去”相关的政策、法制、人才等支持体系方面采取更加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2,(1):18-19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东方大国,文化源远流长,走向世界的脚步却刚刚开始:美国是一个历史仅二百三十几年的北美洲新兴大国,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却"席卷"了全世界,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要"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以国内自身建设为前提基础,以党风、政风建设为重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塑造东方古国文明和谐的新形象;要依靠教育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从而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内驱力和人才保障;价值观念是文化“走出去”的源泉,要注重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价值观念并融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之中;世界矛盾冲突需要文化的力量去化解,文化“走出去”要顺应有识之士的呼唤,顺应时代的需要,以促进世界和谐、人类进步为宗旨.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加快文化走出去有重大战略意义,但同时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和战略机遇,应以文化自信为动力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要在顶层设计、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等六个方面精准发力,争取更大突破。应辩证地处理好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中国内容与国际表达、走出去与走进去、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等四个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重大使命。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践成果显著,包括校企协同"走出去"模式、产教协同联盟模式、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模式、校际合作"鲁班工坊"模式等。要积极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发展路径:包括统筹规划,多方联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明确路径,整体推进。聚力构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共同体,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经验模式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60年来我国文化开放历程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文化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两用"原则和"双百"方针是文化开放的起点,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开放适用于精神文明"是文化开放的探索,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文化开放的完善,新的战略机遇期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这一曲折历程表明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和精神特质的总体性判断,是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新的机遇,具有发展的新境界、新基础和新方位。同时,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中国文化向心力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探寻增强文化自信的对策,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略。  相似文献   

14.
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抉择,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应然之举,是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牢固的现实支撑: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当代价值彰显为其筑牢坚实根基,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其盈注充沛底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理论导引。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有效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就是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7,(7)
<正>"出版本身就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而且必须有我们出版行业的贡献。"开明出版社社长陈滨滨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抓住两个灵魂,一是有用的出版,二是美的出版。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吸引了国外读者,中华文化就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4)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强中国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夯实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中国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举世瞩目,备受关注。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跨文化交流之路。它承载这沿线63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秉承着尊重、共存和互鉴的基本原则,让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明成果"走出去",为建设同一个"地球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构建科学合理、国际认同度更高的理论话语体系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提升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文化"走出去"战略作为当前我国的核心话语体系,实现了对以强制性、扩张性为标志的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输出"的超越,但由于其表述上的"单向性"和"形式化",往往容易被其它国家和民族误会和曲解。"文化魅力"的提法明确了我国"内涵式"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质特征,更符合"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建设理念。因此,需以"文化魅力"为基础,推进"文化走出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最终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话语体系变迁的应有逻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尚处在初级阶段,增长迅速但总量较小,还不足以改变对发达国家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状态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走出去"要取得积极效果,一定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必须价值诉求清晰价值观高尚,能够充分展示人性的美好与善良,要有对自由与个性追求和对人的尊重的诉求。说到底,文化的竞争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是文化价值的竞争,是国家文化形象的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