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优化德育过程,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努力建立德育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德育过程是德育学或德育原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德育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2.
道德理性教育本是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囿于传统德育思维的惯性。道德理性教育的本质,从人学哲学的视野看,表现为发展人的目的性,发展不仅包括生理、心理方面的生长和变化,而且还包括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使个体生命富有意义的变化。据此,我们可以说,发展人本身应该成为德育最根本的追求。现行的道德理性教育依旧是“坐而论道”式的“理性教育”模式,无法伸张其育人之目的,导致道德理性教育的实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实效性极差。因此,道德理性教育欲提高育人之实效,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双向互动”、“和谐”生活,进行“体道”,从而为道德理性教育的实践探索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伍揆祁 《湖湘论坛》2006,19(6):71-73
文章在阐释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着力论述了主体道德教育的实施和实现形式,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育者要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需要,教育者要积极采取民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要重点培养现实生活的主体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4.
德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毛泽东同志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在当前中学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德育工作者往往将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5.
2009年,首都文明办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城乡统筹,文明先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政府主导、文明引领、军地协同、社会参与、双向互动、共赢共享”为基本原则,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根本目标,以“四带四促”(带科教兴农,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带整合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带教育文化卫生下乡,促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带提高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形式和内容,动员首都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京郊行政村结成共建对子,积极支持和参与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美国:不专门开设一门德育课程,而是将德育融合在各科教育之中。包括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如开设宗教课,教育孩子行善积德;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德国:首先抓住核心道德价值观,譬如:关爱、诚实、公平、责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更重视隐性的教育方  相似文献   

7.
吴冰 《理论月刊》2002,(10):101-102
校园文化既是一定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传递与创生、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实践、把握道德价值与规范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是指校园文化在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稳定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对于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21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余红 《理论月刊》2007,(5):174-176
当今时代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德育哲学必须自我转型,应该由外在知识论转型为心灵境界论,由把受教育者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转型为视他们为主观能动的道德主体,由封闭灌输式的德育方式转型为开放渗透式的德育方式,由偏重于历史唯物主义伦理观转型为对人类各种德育思想的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9.
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德育的知行统一,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在内心世界对德育有一定程度的自觉认知和接受,并在实践中能达到不断身体力行之目的。实现知行统一是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努力使学生做到道德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目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德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学生的德育实践与德育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为却偏偏为之,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学生的"知行不一"。  相似文献   

10.
优化地方高校教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功能一般是指教育在受教育者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因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教育的功能可以多维地进行划分,但其主要功能仍是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所谓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中,教育既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途径与手段, 同时又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所谓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教育的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郑志琴  蒙夺 《传承》2013,(3):68-69
从选举式参与、决策式参与、管理式参与、监督式参与对农民政治参与进行分析,探讨在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农民政治参与的机制以及启示,有序扩大农民政治参与,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德育的价值观 (一)德育社会观 德育社会观也称大德育观。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去思考对策。学校的德育是系统的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都有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内容。而社会环境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塑造了一定国土之上的道德,决定了学校个体的内在道德需求和一定社会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具体指向。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表现为从受教育者个体道德评价水平、认知结构、成长经历、规范性或非规范性群体特点及个体和群体的发展需要等出发 ,灵活性建设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人文素质教育力度 ,强化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和引导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战线 ,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行为规训和德性养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二者共同影响着公民道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人们片面重视行为规训、制度规范的德育功能,忽视了道德修养、德性养成、人格教育,出现了道德信仰失落、道德行为失范等德性养成缺失。因此,公民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道德规范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等行为规训,还应当注重道德修养教育、个体道德内化等德性养成,促进公民道德教育从行为规训向德性养成转型。  相似文献   

15.
科技道德与科技发展是互动的,科技道德能有效规范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科技人员的个体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能促进社会和文化的理性化、道德化,要充分发挥科技道德对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经了群众运动、不搞运动和公民政治参与三个历史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走势,从自上而下的动员“群众”到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从运动性的“大民主”走向建设性的有序参与,从突击式的民主“跃进”走向稳步推进的民主建设,从行政主体的“权力操控”走向官民互动的“民主恳谈”。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技术推力与精神动力的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伟 《理论月刊》2003,1(9):128-131
教育信仰的缺损严重影响了当今教育活动,反映在德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如何,决定了德育的效果。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应集中体现在道德信仰上,对德育价值的高度认同上和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上。德育教师对道德信仰的坚定性成为德育教师教育信仰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接受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特点和规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需求。教育者应把握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特点,提高官兵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高波 《青年论坛》2008,(4):77-79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本文从完成两个转变——即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实现由单向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入手,对如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存 《青年论坛》2001,(5):69-70
社会的变革、个性的解放、教育的民主,越来越要求我们以崭新的姿态审视和营造现代德育中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笔者认为,从当今青少年的主体发展水平及现代德育的要求来看,教育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活动中的合作伙伴来对待.合作是现代德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