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潮》1987,(7)
1984年,春节刚过,一股凛冽的北风呼啸而来,刮到了“广木之乡”会同:会同人民的优秀儿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同志不幸逝世了! “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这就是粟裕大将的遗愿。  相似文献   

2.
对多年来社会上有关粟裕对授予他大将的军衔不满,受到毛泽东同志严肃批评的传说,粟裕大将身边的工作人员鞠开同志撰写了<粟裕大将授衔真相>一文,刊登在<北京日报>上作了澄清.实际情况是,1955年授衔时,党中央、毛泽东原本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衔主动让了.作者鞠开当时并不知情,得悉邵力子说粟裕应评元帅的消息后,当作一个喜讯兴冲冲报告粟裕,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相似文献   

3.
2001年12月5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在武夷山革命老区视察工作期间,来到武夷山市区“列宁公园”瞻仰粟裕大将骨灰安放处。在纪念碑前,粟戎生献上他亲手制作的小花圈。花圈上写着:“敬爱  相似文献   

4.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少奇生前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在他故去后,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到海洋里去,不要存留人世。守灵的亲属们按照少奇同志的遗愿,相约一直守到骨灰撒完为止。 5月18日上午,中国革命博物馆来人要求说:“毛主席进了纪念堂,朱老总进了八宝山,周总理撒向了江河湖海,少奇同志的骨灰就存放在我们这儿吧,应该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他,并由此想到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的那场浩劫中党和国家所遭到的巨大创  相似文献   

5.
曾长秋 《湘潮》2023,(12):36-39
<正>寻淮洲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位颇有名声的年轻将领,是在秋收起义中历练出来的“红小鬼”。他外表瘦小,却善于领兵打仗,18岁即任红军师长,21岁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比他大5岁的粟裕,是他当时的部下。他一生虽然只经历短短的22年,但对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牺牲后,国民党将领王耀武派人抢走他的头颅向南京政府邀功。粟裕大将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闽北革命烈士纪念碑旁,陪伴寻淮洲在内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友。  相似文献   

6.
我党我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外驰名的将军粟裕同志逝世一年多了,我作为他的老部下,悲痛之余,常常想起在他领导下战斗、工作时的情景。他的革命业迹,他的音容笑貌,长久地萦回在我的脑际。一九三三年反第四次“围剿”时,粟裕同志在大会上讲话。他瘦瘦的个头窄窄的脸,十足的小后生模样。这是粟裕同志给我  相似文献   

7.
1978年四五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子女们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相似文献   

8.
陈毅说:我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粟裕留下遗嘱:把骨灰撒在当年转战数载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鞠开 《新湘评论》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10.
力救彭德清 1970年初,粟裕也无法避免林彪、江青的迫害,被挤出了部队。一天,周恩来召见粟裕说:“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工作结束了,部队你也回不去了,就留在我身边工作吧。” 粟裕做为周恩来的助手,在国务院业务组分管铁路、交通和邮电等部门。不久,他收到了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爱人吴璇的求救信。 粟裕这才知道老部下彭德清已身陷囹圄4年多,至今下落、生死都不明,其母病困交加,呼喊着儿子的名字悲愤地离开了人世,子女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粟裕立刻通过各种关系打听彭德清的下落。数天后,消息有了,他立即让夫人楚青给吴璇复信:“人还在,请放心,虽然问题还未清楚,但要相信党,最后总能搞清楚。”  相似文献   

11.
豫东战役     
林木 《党史博览》2008,(7):F0003-F0003
1948年5月30日,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此前,粟裕向中央提出的暂不过江、留在中原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建议已获通过。6月16日,一份“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作战方案上报中央。毛泽东在17日的回电中同意,并说:“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93,(8)
粟裕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从50年代参军时起,我就十分敬仰这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但是,见到他本人,却是20多年后的1974年。 1973年秋,我爱人调到粟裕同志身边工作,不久我也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当时,粟裕同志是军科的第一政委,同时又担负国务院业务组的工作。我有  相似文献   

13.
鞠开 《学习导报》2012,(5):44-45
今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63周年,特写此文纪念我的老首长粟裕,表示我对他深深的怀念。"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粟裕的极高评价,也是对他光辉一生战功的一个总结。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总前委,有五位同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为什么单独提粟裕立了第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四五月间,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之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根据逝者的遗愿,这位文坛泰斗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是不难理解的。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郭沫若出生于四1;1…  相似文献   

15.
正我1937年3月参加革命。1938年2月,新四军在南昌成立时,我是战地服务团第一批成员,当年我只有13岁。1940年初,我从皖南分配到江南指挥部机要科任译电员,从此一直跟随在陈毅、粟裕等首长身边。粟裕不仅是位常胜将军,而且是位爱兵模范。他平易近人,脸上总是  相似文献   

16.
1978年4月,8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病危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虽邻近农村,但一生行状甚少  相似文献   

17.
唐衡 《世纪风采》2006,(8):47-47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前夕,一部由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组织编撰的力作《粟裕年谱》公开出版。7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和军事科学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共同举行了《粟裕年谱》出版座谈会。追忆粟裕同志的丰功伟绩,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参加过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的开国将帅.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陈毅在赣粤边,粟裕在浙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和粟裕又同在抗日劲旅新四军中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取他俩的长处(陈毅资格老,粟裕会打仗),把他二人搭配在一起,组成陈粟大军,驰骋华东战场,屡建奇功.  相似文献   

19.
一代名将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位大将之首。他不但雄才伟略、骁勇善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立德立言,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极为珍贵的著作:《粟裕战争回忆录》。关于这部书,粟裕曾说过:"回忆录中记述的一切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是参与革命斗争的所有人们,特别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至于这本回忆录的能够成文,则是我与同志们的合作。"粟裕所说的"同志们的合作"就包括粟裕的夫人楚青的心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楚青就没有《粟裕战争回忆录》。  相似文献   

20.
正1990年6月,徐向前元帅因为肺病住院治疗,那天出门前,他看着自己居住的小院,轻声说:"这次去,就回不来啦……"一位百战沙场的元帅,早已不惧死亡。面对前来探望的老战友李先念,徐向前郑重地说:"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两年之后,李先念病逝。临终前,他也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将来我的后事要节俭,一切按中央规定办。我只有一个请求:把我的骨灰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