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民生进行法价值解读,确立法的民生价值,有益于强化民生价值理念,增强社会公众对我国法律的价值认同,推动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构建。民生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法律满足民生需要和欲求的积极意义即是法的民生价值。法的价值的多元性及其体系的开放性是确立法的民生价值的前提条件,法具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功能属性是法的民生价值的客体根据,人民群众具有改善民生的强烈需求是法的民生价值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来,法学界围绕民生法治建设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笔者从民生法治一词的源起、民生如何走进法治视域、民生与法治的关系、民生法治的概念和推进民生法治建设的路径等方面,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关于民生法治建设研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民生伦理就是指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提出的政策或主张及其内蕴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取向,民众对社会的民生状态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所持的道德态度、所作的道德评价及其道德标准.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应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以以人为本为价值核心;以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新刚 《唯实》2011,(11):59-61
把民生理念融入法治之中,构建民生法治,既为法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确保民生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平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为改善民生提供切实保障;司法机关应当从保护民生权利、救济民生利益的角度进行理念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高司法保障民生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是一篇洋溢着民生幸福与法治尊严的纲领性文件,追求民生幸福与法治尊严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共识,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和趋向,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创造的理论,是因时而生的民生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民生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问题,提出诸多独到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厚重、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中创造的理论,是因时而生的民生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一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民生发展实际出发,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努力探索当代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问题,提出诸多独到的新观点和新思路,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内容厚重、特色鲜明、富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8.
龚小平 《世纪桥》2009,(15):46-47
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民生新闻则是新闻媒体通过议题设置,使民生成为社会议题的中心内容,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共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新闻摆脱低俗、提升社会价值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需,把握民生新闻社会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生问题成为全党、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民生系统运行存在一个效益评价问题,民生本身体现着效益,民生就是效益.民生效益是一种综合效益和系统效益,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民生效益的表现与运行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现阶段要以民生为主线,全面促进民生效益的提高,为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取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根本价值立场和基本价值选择,应是从民生的维度衡量政府绩效,并且强调地方政府在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共管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做到以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作为终极目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也是以民为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升华。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它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判断一切工作和是非得失的标准.因而,以人为本的民生观是具有永恒主题价值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中国的法治,就不仅要从西方学习到必要的理论,而且要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建构民生法治发展模式。中国的法治发展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也有自己的现实需要。民生法治发展模式能够关注到中国,因而值得复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义昌 《奋斗》2010,(7):48-49
<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的根本任务,也是全省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落实的重要工作。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就需要法治部门提供有力的法治手段和可靠的法治保障。作为重要的法治部门,司法行政机关运用法治手段维护公平正义、切实改善民生,是时代使命所系、职能优势所在。就我省司法行政工作来讲,无论是监狱、劳教、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还是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  相似文献   

14.
住房、医疗、教育已成为当前最突出的三大民生难题,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但不是任何制度都有助于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必须具有广泛覆盖性和相应济弱性。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宏 《探索》2007,1(6):51-54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建设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民生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整体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改善农村民生需要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农村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要统筹农村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协调发展.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成效,而科技支农惠农还很薄弱.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改善农村民生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社会主叉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和新动力.要树立大力发展农村民生科技的新理念,建立发展农村民生科技的新机制.长期以来,农村简陋、传统、落后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现在已经有条件、有必要运用科技的力量来一个重大的改善.要像工业科技、农业科技和军事科技一样,以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物质层面的民生,文化涉及的是人民群众乃至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道德规范、价值共识,是更高层次的民生.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和民生问题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安顿民众的精神生命,有效促进了民生改善.新形势下,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的利益矛盾和纠纷亦不断增多,并以各种不断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方式集中爆发,以民生为代表的利益问题日益引人关注。法是人类社会利益矛盾纠纷不可调和的产物,法治能够为民生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解决途径,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要走法治的道路。当前,中国法治还不能有效应对民生发展的需求。只有加强建设,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证。  相似文献   

19.
李红珍  曹文宏 《求实》2008,1(1):76-79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捷 《新湘评论》2013,(1):11-12
关注民生,发展民生;尊重民意,增进共识:美丽中国,永续发展,是十八大报告的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