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常住人口增长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与人口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城镇常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既是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人口城镇化的难点。本文从常住人口区域变动视角,以劳务输出大省——四川为例,全面分析常住人口区域性变动的特点及驱动因子、人口城镇化面临的区域发展困境,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政策选择建议: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配置次级城市与小城镇的公共资源;提高中小城镇的人口积聚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用城镇经济活力积聚人口;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需要城乡统筹政策做支撑。  相似文献   

2.
崔传义撰文指出,现实情况表明,在多元城镇化中,小城镇对农民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已经和正在作出突出的贡献,但围绕小城镇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结合国情,把小城镇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小企业联系起来,充分估计它在农民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上的作用。2.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在产业、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指出,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乡村城镇化的历史。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小城镇居于乡之首、城之尾,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进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小城镇发展,是摆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一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后,省委作出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4.
秦文志 《探索》2002,(1):49-50
本文认为,要使小城镇得以规模发展,关键在于其常住人口的适度数量;小城镇常住人口的适度数量,要以适度的辖区人口为基础;增大镇乡辖区人口数量,需要镇乡行政区划的配套改革;镇乡数量减少后,农业人口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应随之改变;安置好多余的镇乡干部,是深化镇乡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保证。文章还认为,围绕小城镇规模发展进一步深化镇乡行政区划改革,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有前瞻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依靠市场机制推动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在全国各地积极进行小城镇建设,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形势下,具体细致地研究如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小城镇发展,对于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贯彻实施党中央的城镇化战略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市场机制是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利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根源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有…  相似文献   

6.
建国50年来,我国农村城镇化曲折发展。跨入21世纪,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农村城镇化速度将明显加快,但不会出现跳跃式发展,而只能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城镇体系将趋向合理,小城镇将成为城市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城镇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城镇内部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速度将大大快于内陆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将趋于协调;小城镇的人口聚集效应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定调"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小城镇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综述了2010年以来发表在CSSCI上与小城镇相关的文献,主要关注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小城镇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一是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二是小城镇面临的主要瓶颈;三是如何加快小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相关的人口为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人口城镇化问题也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特点,发展小城镇均意义,及对策没想作初步探讨。(-)人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工业化的直接结果,世界上最早城镇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城镇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城镇人口的大量增长则是近代…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尤指农村“城镇化”,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的城镇化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兴小城镇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城镇化。从人的城镇化视角分析,目前小城镇文化建设还面临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传统城镇化模式存在缺陷等问题。搞好小城镇文化建设,应由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小城镇的文化建设和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中心,实施新兴小城镇文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完善小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群众参与小城镇文化建设,真正使新兴小城镇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指出的:“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湘西州花垣县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加快新疆小城镇建设 繁荣农村经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斌 《实事求是》2003,(4):38-40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城镇化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的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小城镇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2):38-38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解决好农村转移人口户籍、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全面提升小城镇管理水平。要坚持走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切实增强农村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有关方面要完善配套公建设施,特别是要适度超前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统一.在欧洲乃至全球,德国是城镇化发展最为均衡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德国既基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现实情况,又着眼于国家未来长期发展,创造性地开拓出一条守护传统与求新发展协调统一、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崛起紧密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简析西部小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小渝 《探索》2003,(2):131-133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从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西部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建议》指出,要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人口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城市人口管理,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17.
发展小城镇是吸纳农牧业剩余人口 ,提高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目前内蒙古的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镇规模小而分散 ,基础设施薄弱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已成为制约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的“瓶颈”。为此 ,内蒙古应以发展小城镇为参与西部开发的切入点 ,依托小城镇加快农村牧区建设步伐 ,开拓市场 ,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 ,提高人口素质 ,进而繁荣农村牧区经济  相似文献   

18.
王洪生  孙继光 《奋斗》2004,(1):18-18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课题和十分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深化对农村小城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握制约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瓶颈,理清建设和发展农村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广国 《奋斗》2010,(7):7-8
<正>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主要途径。牡丹江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积极抢抓机遇,以镜泊湖旅游名镇为龙头,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有力促进了城乡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一、规划立镇,项目为本,高标准推进小城镇建设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决定着小城镇的品位和生命力。在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坚持规划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