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立 《统一论坛》2012,(5):8-10
"九二共识",就是1992年11月祖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形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那么,共识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历史的真实又是什么?让我们对"九二共识"形成的前前后后作一探析。事务性商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87年底,长达30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张过 《传承》2013,(6):42-43,57
海峡两岸"九二共识"的达成,客观条件是两岸政策的改变与相互交流需求的相互促进;两岸以先后成立的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为载体,在事务性商谈中确立了"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口头表述及函电证明,"九二共识"的存在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6,(17)
正近日,台湾曹兴诚扣响了攻击"九二共识"扳机,其在台湾《中国时报》的文章,透露了他对于"九二共识"的误解,到了扭曲地步,有必要理论一番。"九二共识"不是像曹兴诚所说的两岸各自表述,而是具有高度共识,"九二共识"的共同版得到两岸领导人直接公开的确认。2015年11月7日马英九当着习近平、全世界媒体的面表述:两岸两会在1992年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了"九二共识"。其核心要义界定了两岸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内部关系,而非国际关系。如今蔡英文不仅仅是拒绝  相似文献   

4.
正先有1992年的"九二共识",才有后来的1993年的"汪辜会谈",且看两岸关系史上重要的两件大事——"九二共识"和"汪辜会谈"的台前幕后。"两岸一中"促成"九二共识"海协会和海基会成立的主要功能就是要进行两岸事务性商谈,而两岸"两会"商谈必须要以"一个中国"为基础。所以,海协会关于两岸要确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在台湾同胞中引起反响,也使台湾当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3)
正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如果蔡英文只表示理解和尊重"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不对是否接受"九二共识"进行明确表态,那么两岸关系依然充满变数。不能用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把"九二共识"说成是"求同存异"。这样概念就不一样了。1992年,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了重要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两岸只能用口头的办法达成两岸同属一中协议,不涉  相似文献   

6.
"九二共识"是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无论两岸关系紧张或和缓、僵持或发展,"九二共识"都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所在。究其原委,盖因"九二共识"是在国家尚未统一情况下,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正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既是共识,而且是就原则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就意味着双方为使两岸关系能在双方尚有重大政治分歧未解决的情况下得以向前发展,在考虑了历史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等众多因素后,于争拗中找到了  相似文献   

7.
正香港《大公报》5月23日发表评论指出,台湾当局新领导人"5·20"就职演讲中的两岸政策令人失望。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仍然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势必发生变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即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推进两岸协商过程中,就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即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所谓的“九二共识”。这一重要共识的达成,排除了两会接触和协商以来所遇到的重要障碍,为签署相关协议创造了政治条件,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7)
正摘编自3月17日《人民日报》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讲话,使"九二共识"再次成为两岸高频词,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上。坦白地说,民进党以"维持现状"为核心的两岸政策,虽然在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中蒙混过关,但是,要真正落实到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九二共识"才是最务实的选择。如果民进党要维持两岸现状,作为两岸共同的政治基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复杂严峻。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一些政客制造两岸对立,阻挠两岸交流合作,企图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他们加紧勾连外部势力破坏台海和平,以疫谋"独"。少数"台独"分裂分子鼓噪所谓"修法""公投",图谋"法理台独"。同时,岛内出现了一些宣称"九二共识"过时、主张响应所谓"新民意"、调整"九二共识"表述等论调,这将落入民进党当局、"台独"势力设计的圈套,无助于两岸关系发展,无益于台湾同胞利益福祉。在两岸关系政治基础遭受严重破坏,台海和平  相似文献   

11.
正民进党当局执政以来,始终拒绝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客观事实,并于近期频繁鼓噪要以所谓"台湾新民意"毁弃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还原"九二共识"历史原貌,重温"九二共识"对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重大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一"九二共识"达成过程及其核心意涵见诸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往来函电,相关史实完整清晰,文字表述明白无误,既不能随意否认,也不容肆意歪曲。  相似文献   

12.
"九二共识"是祖国大陆长期坚持的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更是海协会和海基会协商谈判的前提。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两会"重启了暌违已久的协商大门,签署了15项协议。两岸交流突飞猛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蔚然成为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改善与发展两岸关系,笔者遂以此文以纪念“九二共识”达成10周年。自1979年祖国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4.
林建甫 《台声》2011,(11):38-38
“九二共识”是一个存在两岸间的重要政治术语。它概括了两岸对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在讨论后所形成的见解。它是两岸经由口头协商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对于两岸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5,(22)
<正>摘编自11月8日台湾《中央日报》网络版在举世瞩目下,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海峡两岸分隔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谈。除了确认"九二共识"在两岸和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显示今后要维持两岸和平,仍然必须以"九二共识"做为基础。在这场历史性的会面中,马英九与习近平都以坦诚、务实的态度,对于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两人都肯定过去7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结果,一致认为两岸和平繁荣的现状,是因为双方都坚持"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16.
王毅 《黄埔》2013,(1):4-6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20周年。回顾20年来两岸关系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近4年多取得的重大进展,我们深切地感受到,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对于两岸建立基本互信、开展对话协商、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九二共识”形成的宝贵经验和凝聚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曲阳 《两岸关系》2012,(12):6-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党的代表大会正式文件中首次写入坚持“九二共识”,表明了我们对“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重视。十八大闭幕后,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和海协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九二共识”20周年座谈会。大陆其它机构及台港澳等地相继举办相关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18.
钱志军 《两岸关系》2012,(11):24-26
20年前的11月间,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各自认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九二共识"。20年后的今天,海峡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7,(21)
<正>习近平在开幕式作报告时,前后共计3段提及了对台政策,与前几届只有1段或2段"提及"有点不一样。这3段分别为:一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过去5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的成绩时,说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加强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两岸形势变化,坚决反对遏制'台独'势力,有利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二是叙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涉及到对台立场时再次提醒:"必须坚持一个中  相似文献   

20.
正5月20日,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发表就职讲话。她在讲话中提到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和达成了若干共同认知,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在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是,在两岸同胞最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具体办法,交出的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