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前,偷税犯罪活动之所以呈不断上升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一些纳税人法制观点淡薄,纳税意识不强外,最主要的是我国法律制度不够完备。税法和刑法对偷税行为的处罚不力,失之过宽,适应不了当前制裁和遏制偷税犯罪行为的需要。我国税收立法和刑事立法中,对偷税行为的处罚规定,存在问题较多。首先,现行税收法规中对  相似文献   

2.
偷税罪数额加比例标准的探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阳 《法学评论》2005,23(5):124-128
我国刑法对偷税罪的成立及量刑采用数额加比例标准,但是由于这两种标准的不协调,往往造成司法实践中认定犯罪时的真空。司法解释对多次偷税行为认定方式的规定亦存在诸多漏洞,主要表现为以违法行为冲抵犯罪行为、偷税数额和偷税比例针对不同的偷税行为等。偷税罪法定刑的设定可采取复合标准和单一标准相结合的做法,对于多次偷税行为,要以两种方式共同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而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该罪法定刑设定模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认定偷税、抗税罪必须划清的几个界限 (一)偷税、抗税罪与偷税、抗税行为的界限根据刑法第121条规定,构成偷税、抗税罪必须是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行为。“情节严重”是区分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志。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实践,情节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税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法治税,依法打击偷税犯罪,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刑法第二百零一条偷税罪的修改建议,包括偷税行为、偷税罪数额和偷税罪刑罚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所谓“偷税”,原指纳税单位和个人有意违反税收法规,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如伪造、涂改、销毁帐册票据或记帐凭证;少报、隐瞒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虚增成本,乱摊费用,缩小利润数额;转移资产、收入利润帐户,逃避缴纳税款等,均属于偷税行为。实行新经济体制后,我国社会存在多种经济类型,新的偷税形式亦随之出现。如搞“假联营”,国营办集体;旧厂重开,假冒新办;挂名校办工厂或借口集资办企业,安置待业知识青年;以发展“第三产业”为幌子,骗取减免税优惠;经营“皮包公司”,买空卖空;转借银行帐号,私印、代开、混用发票,挂靠经营,非法索取暴利,偷逃国税。从社会角度考察,偷税危害性很大,它直接侵占国家财政收入,与过失的漏税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处罚措施也有所不同。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偷税者,税务机关除令其限期照章补缴所偷税款外,并处以所偷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和指使、授意、怂恿偷税行为者,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  相似文献   

6.
一、划清偷税、抗税行为和偷税执税罪的界限。偷税和抗税行为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犯罪。依据刑法规定,是否“情节严重”,是区分违法和犯罪的重要界限。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弄事责任:(1)偷税抗税数额较大。(2)一贯偷税漏税屡教不改的。(3)手段恶劣,如伪造假证明、毁灭凭证进行偷税的。(4)偷税抗税并有殴打、侮辱、谩骂税务工作人员的。(5)组织煽动、唆使纳税人偷税抗税。(6)因偷税抗税造成严重后果的。二、长期拖欠税款是否能构成抗税罪长期拖欠税款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7.
论偷税罪的防范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偷税是最普遍的涉税犯罪,但现实中被刑罚处罚的偷税行为很少,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查处偷税取证困难、查处部门协作配合不力以及司法认定较难是主要原因。为有效遏制偷税行为,不仅要切实加强征税管理,同时也应完善偷税罪的立法,特别是加强罚金刑的适用,使其“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相似文献   

8.
税法的追溯时效是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所进行的偷税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追溯时效期间的偷税行为,不再追究法律责任。这是税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但我国税法至今对此无明确规定。从以法治税,查处偷税漏税的要求来看,很有必要制定追溯时效制度。  相似文献   

9.
《法学》1989,(9)
我国刑法第121条规定:“违反税收法规,偷税、抗税,情节严重的,除按照税收法规补税并且可以罚款外,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直接责任人员”的范围,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见解。笔者试加探索,以求正确地理解法律内容,有效地打击偷税、抗税的犯罪行为。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偷税、抗税罪中的直接责任人员,其范围只能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对偷税、抗税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非纳税人不能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实践中,许多人习惯上将偷税、漏税行为相提并论,一段时间以来,还有人专门传授所谓的避税办法。请问,对这三种行为应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山东读者张岳华张岳华同志:偷税、漏税、避税是税收领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利改税工作已经实行;个体工商户由于发展越来越多,营业额也大幅度增加,这表明了我国经济繁荣的一面。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由于我国税收管理制度还不健全,违法偷税、抗税的行为也比从前更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加强国家税收工作,依据刑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与偷税、抗税的不法犯罪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89,(8)
(一)偷税与抗税偷税罪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直接责任人员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欺骗的手段,逃避缴纳应缴的税收,情节严重的行为。抗税罪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直接责任人员拒不缴纳应缴的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偷税和抗税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违反税收法规。逃避应纳税款。其主要区别在于,偷税是采用隐瞒、欺骗、弄虚作假等方式来逃避纳税义务的履行;而抗税是采用公开对抗方式,公然拒绝纳税。在同等条件下,抗税比偷税的危害性大。  相似文献   

13.
为依法惩处偷税、抗税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纳税人实施下列行为之一,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定罪处罚: (一)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相似文献   

14.
偷税罪,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其直接责任人员或个人,故意违反税收法规,采取隐瞒、虚报或欺骗的手段,逃避应纳税款的行为,或单位有关人员指使、授意、怂恿其内部人员偷税的行为。但对征税人帮助纳税人偷税,应如何定性处理,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征税人帮助纳税人偷税的客观表现,有为纳税人减少计税金额,降低稽征税率,或授意纳税人少报计税金额等;还有故意让纳税人偷税,如征税人征税时,明知纳税人偷税,而不加制止和追交税款。这类案件近来屡有发现。这里略举一例。某县税务局征税负责人王某,其内弟等人做煤炭生意,根据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箱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偷税行为成立的数额标准是:偷税数不满一万元或者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不到10%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第40条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们审视一下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侦查中的变通执法问题。偷税行为在企业中的普遍存在已不是什么秘密。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企业经营者有偷税的念头不难理解,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是什么原因使偷税念头如此广泛的变成了行动。有人说,“现在的企业如果不偷税根本赚不到钱”,假设事实的确如此的话,说明我们的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不尽合理,过度压缩了企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迫使企业通过偷税来生存。那么,偷税现象的广泛存在除了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不合理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依笔者管见,执法不严助长了偷税风气。  相似文献   

17.
如何适用《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编辑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请问:对于《补充规定》施行后查处的1993年前发生的偷税、抗税犯罪行为,是依照《补充规定》处理,还是依照行为发生当时...  相似文献   

18.
一、《刑法》对偷税罪的认定标准我国《刑法》第201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  相似文献   

19.
所得税偷税犯罪是涉税犯罪中比较严重和普遍的一类犯罪。因为国家的体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我国和美国关于所得税偷税犯罪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有关所得税偷税犯罪的法律规定,笔者从条文编排、偷税罪的比例和数额标准、区分个人和单位纳税人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偷税罪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税收工作突出的问题,就是从企业、个体户乃至个人普遍存在偷税、漏税问题。据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金鑫披露:全国大约有50%以上的企业和80%以上的个体户有偷税、漏税问题。部分地区比例更大。从上海、辽宁、陕西等十七个省(市、区)的抽样调查看,国营企业偷税、漏税率达60—70%;私营企业、个体户偷税、漏税率达95—98%。偷税、漏税额也很高。有些大企业甚至偷、漏税几百万、上千万元。 偷税、漏税问题之所以普遍存在、屡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