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名“投递员”,四处奔波,但不收集信件,却专门收纳民声,并将之“投递”给政府,并最终促成一些民生问题的解决。他就是静安区人大代表、邮政静安投递支局局长虞力。  相似文献   

2.
韦以富  梁明 《当代广西》2013,(20):38-38
一个普通的投递员,在临近退休年龄,却依然怀揣着文化的梦想……谭福球是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投递员,老谭负责黄练镇的党报党刊投递工作,每天,他要分发200多份报纸杂志。“老谭可是我们这儿的活雷锋啊!”与老谭同住黄练社区米行街的群众经常说,  相似文献   

3.
记不清和那位卖报老人是怎样认识的了,他说见到老人骨瘦如柴的样子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只想尽自己最大能力帮老人一把。“一份报纸。”他一向都是干脆地撂下2元钱转身便走了,虽然他也听到了老人“找你钱”的声音。一天、两天……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他仍用2元买一份报纸,虽然工作忙时他也顾不上看一眼,但买报的习惯他却从未间断,而且风雨无阻。尽管他知道这样1元5角的利润也不会使老人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改变。老人“生意”好的时候“缺货”自然是难免的,但不管怎样老人总会保留一份,沐浴着小城的夕阳等那位不知名的保安到来。可是,有一…  相似文献   

4.
礼仪     
从省城大学里请来一位礼仪教授,他给大家讲在生活中,如何讲礼仪。教授的礼仪课是从敲门开始的。教授说:“刚才,我走进教室的时候,轻轻地敲了门,礼仪就是从这样的小细节开始的。”教授说“:在中国,有八成以上的人不知道如何敲门。譬如,敲一声,代表试探,说明敲门者是陌生人;敲两声,代表等待对方应答,说明敲门者与你认识;敲三声,代表询问,意思就是‘有人吗?’”接下来,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学员扮作送水工,教授自己是主人。“送水工”敲了三下门,走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了“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  相似文献   

5.
《上海支部生活》2009,(7):63-63
古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然而,不“做贼”的人有时也会心虚。办公室有人丢手机了,这本来不关老郑的事,但在同事对此事议论纷纷时,他感觉大家是在议论自己,心里就像真的偷过手机一样忐忑不安,面红耳赤不说,大热天里还出了一手的冷汗。这样的表现自然被敏感的同事察觉,开始把怀疑重点转移到他身上。  相似文献   

6.
王立常 《创造》2001,(1):47
“吕氏春秋”上有则故事说,梁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村子,“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乡里有个老人到集市上喝醉了酒回家,这个奇鬼就装成这个老人的儿子的形状,一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里,酒醒了,责备他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的嘛,哪一点对你不慈爱啊 ?我喝醉了,你一路上那么捉弄我,是什么道理 ?”儿子急得哭着跪在地上说:“作孽啊 !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昨天我到东边村子收债去了,不信可以问东村的人啊 !”他父亲相信了他的话,怀疑是奇鬼折磨他,准备“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剌杀之”。第二天,老人到市上去喝…  相似文献   

7.
尚荣材 《创造》2008,(3):92-93
“我最崇敬的名人是王顺友,他是走山路,我这儿是柏油路,他比我更艰苦,所以敬佩”。同为投递员的赵立军是如此评价他的同行、被称为“深山信使”的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的乡邮员王顺友。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4日,由中宣部、司法部及CCTV联合主办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法治人物”颁奖典礼在央视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当主持人把来自江西的84岁老人郑宜栋请上台来,并动情地向观众介绍说老人身上的毛衣穿了25年,而他为了偿还父辈欠下的旧债用了67年时,全场顿时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 “2009年度法治人物”推选委员会给郑宜栋的颁奖词是:“欠债还钱”是他最纯朴的承诺,“诚信为金”是他最坚定的信仰。郑宜栋67年节衣缩食,替父还债,实现了一个公民对公序良俗和法律秩序的自觉支持和一生坚守!在这个体形瘦小、目光坚毅的老人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相似文献   

9.
礼节     
有位医生朋友对我说了一个故事。他为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做了一个胆囊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几小时后,他去探望老人术后情况,老人已从麻醉中清醒过来。看到他进来,从病床上挣扎着想坐起来。老人的女儿连忙按住老人:“爸,你现在不能动。”老人喃喃地说:“给我做手术的医生来了,我得鞠个躬啊,感谢他呀!”病友们都觉好笑,劝他躺着不要动。只见老人伸出两只瘦骨嶙峋的手,合在一起,努力抱了个拳,说:“谢谢医生了。”我的这位医生朋友当场就愣在那里,他真的被感动了。他从医整整二十年,不知为多少病人动过手术,但那个老人的这个抱拳,差点让他掉泪。不想讨论医患关系,也许来讨论这位老人身上所传承下来的传统礼节要有意思得多。  相似文献   

10.
“赶马的老大哥,得闲么来坐坐!”每天早上10点钟光景,当88岁的杨发东老人茶足饭饱,到剑川县沙溪乡寺登镇的四方街溜达时,街坊们都会这么招呼他。如果时间还富余,老人就会任意踱进一家小店,和大家一起聊聊天,摆摆古。老人的故事多半和马帮相连,赶写生涯占去了他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时间。13岁那年,年轻的杨发东为了找口饭吃,同时也为了实现做点大事的心愿,背井离乡,来到鱼米之乡沙溪。“多好的地方啊,坝子宽敞敞的,黑苇江清亮亮的,我一看就不想走了,倒插门也干!”老人回忆道。当时的沙溪是剑川的小金华(剑川县城所在地),南…  相似文献   

11.
心有净土     
乔兆军 《现代领导》2014,(12):52-52
一次,我去邮局取稿费。邮局的人不多,我前面是一位老人,他递给营业员一本存折,说要取4500元。营业员递出一张单子让他签字。老人拿起笔,手颤抖着不知签哪儿,我指着那个签字的地方.说:“您签这儿。”老人说:“干脆你帮我签下吧,人老了眼前一片模糊。”行啊,我接过笔。照着那个单子的名字给签了字。  相似文献   

12.
“咱们在这就像树上呆着的鸟儿,爱上哪棵树上哪棵树。不像上敬老院的,他们呀,算是成了关在笼子里的鸟儿。”郭增培老人摇摇头,开始感慨他拥有的自由,这位老人赖以栖息的“大树”便是位于北京东直门地铁口的北新仓胡同,这个胡同已有50多年的历史。每到夏日的傍晚,郭增培老人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摇着蒲扇,挪到北新仓胡同口,在这附近闲逛的是他相处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许多朋友同他一样已到了耄耋之年。北新仓胡同有几百位像郭增培这样的老人,他们过着与郭老人相似的简单的生活,他们活动的场所也是大体一致的,早晨到鸟市溜溜鸟,中午…  相似文献   

13.
杂谈漫笔     
据汉代刘向所著《说苑》载:孙叔敖即将就任楚相之时,许多人前来庆贺。有—位老人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听后,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给自己敲了警钟。拜谢之后,他再三表示愿闻余教。老人见他通情达理,又告诫他:“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相似文献   

14.
漫画与幽默     
经验服务员对他的新同事说:“我已经叫了四遍八号桌的客人。”“那你为什么还不把他赶出去?”“还不到时候。每次醒来的时候他都付一次钱。”混种鸟鸟类学家走进专利注册处。“我已把信鸽和啄木鸟交配成功,”他解释道,“产出的混种鸟不但能带信,而且到达时还会敲门!”面条与馒头一天,馒头与面条发生争吵,馒头被身高力大的面条暴打了一顿。于是馒头回家后,纠集了窝头、豆包等哥们儿一起去面条家报仇。面条正好不在家,于是它们把路边的方便面痛打了一顿。方便面委屈地问馒头:“你们不是要找面条吗?为什么打我?”馒头恶狠狠地说:…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月2日,“慈兴斋快餐”对外“营业”。与其他饭店不同的是,这里的饭可以“白吃”。两年零10个月过去了,这里累计提供免费午餐144000人次。140位老人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了赶上吃一顿中午饭,有的老人不惜骑行7公里早早来“占座”。“开始我们就是为了一顿饭,后来觉得这里比家好!”80岁的老人吴振英笑着说。  相似文献   

16.
老黄(小小说)张光辉讨个“说法”就不走。我再三劝说无效,便随手将他的布袋拎到了门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老人扑通一声跪到了我的面前,第泪纵流。我的心灵被震撼了,我感觉老人的投诉是真诚的、无奈的。我慌忙将老人扶起,迅即将他复印的状纸送给了分管局长,并...  相似文献   

17.
方华 《人民公安》2009,(4):20-23
“要我放弃这两个老人.你就不值得我嫁。”陆玉珍,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子.自愿上门赡养两个非亲非故、无依无靠的老人:为了让老人得到照顾.她拒绝了众多男子的求婚,30年来一直单身。她书写了旷世奇有的大爱,因为她的大爱.网民称她是“中国的女儿”。2008年11月,陆玉珍被民众选入中国文明网举办的“中国好人榜”。  相似文献   

18.
196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起“中间人物”事件,《文艺报》的主编之一黄秋耘,提出了写人物的十七个字,最好写那些“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从此受到全国各文艺报刊的声讨批判。冬天,他被发配到山东去搞“四清”。临走的一个大清早,天儿特冷,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舍先生来给他送行。秋耘大感意外,在这鬼都不上门的日子,老舍先生出现在面前,觉得一股暖流热遍全身。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西部的民营企业从东部可以借鉴什么?民营经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朱厚泽:一个退休老人对民营经济的关注朱厚泽这样介绍自己:“一个退休的老人”,一个老人能对民营经济这样关注,本身就令感动。老人认为:东西部经济最突出的差距在民营经济,这种差异,最形象地反映在东西部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上。在东部城乡参观访问时,经常听到的话是:“少少干涉”,而在西部,随处听到的是:“多多关照”。老人说,他自己…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马鞍山市因为有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便有了“钢城”之称。高中华老人就是钢城人。他一辈子没念过书,连个“-”字也不认识。他26岁那年去的台湾,直到1988年初,迈着瞩珊的脚步跟着别人去台北办理申请回乡手续时,他傻眼了——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他不知道他的老家在何方,不知怎样才能回到自己的老家。这位76岁的老人双手捧着台湾当局发给他的回乡探亲证书一筹莫展,迟迟不敢迈出新竹半步。直等到1991年遇到一位同乡后,他才像个孩子似的跟着那位同乡,迈着艰难的步履,经香港、南京回到了他阔别了半个世纪的马鞍山市卜塘镇凤山村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