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股权质押公示效力是股权质押担保制度的核心,其模式涉及到股权质押合同成立和股权质权成立的关系问题;股权质押公示对于质权人具有权利锁定效力、对于出质人具有刚性约束效力、对于第三人具有对抗效力和权利保护效力;股权质押公示效力范围包括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出质的股权,非上市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出质的股权。股权质押公示效力源于法律信用机理、交易安全机理和交易便捷机理。设立专门的股权质押托管登记中介机构,制定物权登记法,建构股权质押公示制约机制,是推动股权质押公示制度完善、提高公示效力的理论预设和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2.
物权行为问题并非事实判断问题 ,对市场交易与物权行为关系的考察不应建立在论证物权行为的现实存在基础之上。通过对物权行为无因制度的价值判断 ,可以发现以物权行为无因制度调整市场交易关系 ,难以满足市场交易对公平、安全及效率的价值追求。从而 ,基于市场交易的内在需求 ,我国物权变动立法应舍弃物权行为无因模式 ,确立建立在公示公信力基础上的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和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3.
股权质押作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解决人合性企业的不足,建立在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上的一种债的担保方式,对于保障债权的实现,维护交易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股权质押的标的入手,详细分析了影响出质股权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因素。由于作为质押标的的股权的特殊性,使得股权质押异于其他种权利质押,有其自具的特点,且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4.
股权变动制度既不同于传统动产物权变动制度,又不同于传统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在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登记制度方面存在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经济活动中的股权变动常常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一个良好的股权变动登记制度不仅要维护股权变动的安全,同时必须兼顾股权变动的效率,而不同制度学说的确立对交易的安全与效率以及当事人的利益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维护市场交易公平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体系。经济法维护市场交易公平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保护弱势市场主体公平交易利益法律制度、反歧视交易法律制度、反强制交易法律制度、反欺诈交易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是经济需求反映在法律制度上的产物,然而由于股权这种质押客体的特殊性,加大了银行债权人的风险。本文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进行了法律分析,阐明了银行可以依据民事及金融法律法规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在制度设计上,建议应该在实体及程序两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市场交易安全兼顾效率,日耳曼人引入了善意取得制度。此后,在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制度中,善意取得制度成为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百零八条对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了确认,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解释三>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为《公司法解释三》)第七条、二十六条、二十八条将善意取得制度扩展至公司法层面中的股权善意取得,这是我国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的创新和突破。文章通过对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规定、理论进行分析,并对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和例外情形作出系统阐述,提出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完善,为有限公司股权市场化交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交易安全是物权法(乃至整个民法)的基本原则,但这实际上蕴含了大量的谬误。交易安全理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但物权法的目的论论证并未提供保护善意第三人和放弃原权利人的社会福利增损对比,逻辑缺陷明显;二是物权法出于保护交易安全设定了一系列强制性规范(包括物权变动、物权法定以及一物一权),但这忽视了交易安全的个体性特质:交易安全达到何种水准,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交易安全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自主衡量,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足以自发调控大部分交易风险。传统物权法希望对交易安全提供强制性的统一保护,这必然带来低效以及对市场和交易的不当干预。交易安全不是物权法的核心价值,它只是促进交易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善意取得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民法中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所保护的对象不仅涉及财产所有权静的安全保护,还涉及财产交易中动的安全保护,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财产交易的安全,维护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从而鼓励市场交易,促进物的流转.其实质是通过对追及权效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资本制度的价值目标主要有两个,即安全和效率。世界各国公司法对它的不同规定,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目标。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资本制度,注重资本的担保功能,追求交易安全,但从公司资本运行的结果来看,不但没有很好地维护交易安全,反而影响了交易效率。我国公司法应顺应世界各国公司法发展的趋势,拓宽股东出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许英 《河北法学》2012,(1):88-89,90,91,92,93,94
全国各地土地征收实践中大量纠纷和冲突的不断发生,迫切要求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而且,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法律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也切实要求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基于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共识,结合实践经验和政策指引以及国外制度建设的启示,深化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就是突破现有的制度障碍,遵循公平与效率双重价值目标,区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用地,构建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和出让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何小勇  姜俊 《行政与法》2012,(1):104-109
预购商品房抵押是伴随着商品房预售制度的产生和银行为防范住房金融业务信贷风险而出现的一种担保方式。我国的法律、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预购商品房抵押进行立法规制,但对其应具备何种法律效力未予明确,无法衡平商品房预售中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本文通过对法律规制的变迁及相关司法判例的探讨,分析了预购商品房抵押的性质、效力及纳入预告登记制度的可能性,使其与现行的物权法律体系相协调,以维护住房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序。  相似文献   

13.
抵押物转让价金物上代位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新奕 《现代法学》2003,25(6):113-116
传统民法上 ,抵押人处分权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抵押物的使用价值 ,使抵押物物尽其用 ,并实现抵押物交易价值的最大化。抵押权的追及力与抵押物出卖价金的物上代位性作为抵押权人享有的权利 ,目的在于为抵押债权提供信用担保 ,保护抵押债权的安全、实现资金的融通。现行制度体系对抵押权人的利益保护过甚 ,而对于抵押人与买受人的保护相对薄弱 ,导致平等的权利人之间利益失衡。我国担保法应当引入权利衡平机制 ,赋予买受人以物上代位权 ,谋求各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保障交易安全实现抵押物使用价值及交易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刘婷婷 《行政与法》2012,(3):102-105
共同抵押是一种特殊的抵押制度,它对于融通资金、促进物尽其用、保障债权的实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对共同抵押规则设计的研究为中心,在理论上对共同抵押制度作了分析,并从共同抵押合同、共同抵押的设定类型和共同抵押的公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In colonial America, land acquired new liquidity when it became liable for debts. Though English property law maintained a firm distinction between land and chattel for centuries, in the American colonie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ategories of real and personal property began to disintegrate. There, the novelty of easy foreclosure and consequent easy alienation of land made it possible for colonists to obtain credit, using land as a security. However, scholars have neglected the first instances in which a newly unconstrained practice of mortgage foreclosure appeared—the transactions through which colonists acquired land from indigenous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these early transactions for land, which took place across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lonists’ and native communities’ conceptions of money, land, and exchange itself. I describe how difference and dependence propelled the growth of the early American contact economy to make land into real estate, or the fungible commodity on the speculative market that it remains today.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按揭的内涵,对涉及按揭性质的抵押说、质押说、让与担保说提出了异议,从而将预售商品房按揭界定为一种新型的物的担保方式,并经过分析按揭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完善我国按揭制度的法律构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际经验表明,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焦点在于政府责任与定位,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实矛盾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是构建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此,政府应明确责任范围,切实承担和履行责任。  相似文献   

18.
作为预告登记的一个子类型,按照法教义学的逻辑推演,抵押预告登记并不产生优先受偿效力。但该制度的创设目的在于满足商品房预售交易中当事人的担保需求,若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最终无法实现优先受偿权,这一制度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沦为具文。当符合已办理建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且预告登记未失效等条件时,抵押预告登记转本登记的实质条件已满足,允许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直接行使优先受偿权并不违反物权法基本原理。虽然《民法典担保制度解释》最终未对强制执行程序中抵押预告登记的效力作出规定,但不妨碍预告登记权利人依照该司法解释第52条第1款的规定行使优先受偿权。在破产程序中,抵押预告登记权利人行使优先受偿权无须以已办理建筑物所有权首次登记为前提,优先受偿的范围也不应限制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抵押财产的价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满足《民法典》第416条要件的购置款抵押权可以对抗公示在先的固定担保权,此种处理模式虽使外部债权人负担一定审查成本,但总体上符合利益衡量视角下的比例原则。《民法典》在浮动抵押领域中采取“登记主义”的立场,与“超级优先权规则”形成了体系性的规范协调。购置款抵押权与留置权竞存时,后者始终处于优先受偿顺位。在功能主义视角下,所有权保留和融资租赁可准用超级优先权规则,但应作必要限制。购置款抵押权人不得对抗正常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合理价款并取得抵押财产的买受人。《民法典》未明文确立担保权收益延伸规则,但在理论层面上仍尚有将其纳入现行法体系的解释空间,且民事主体可在商业实践中通过意思自治达致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20.
Specialized mortgage intermediaries in Denmark have for over 200 years provided owners and buyers of real property wide access to credit. The present paper sets out to explore the safeguards that nurtured development of a robust, market based financing system and a deep mortgage market. Observations are made on the nature of collateral performance in respect to property rights, mortgage law and market development in search of general features of requir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robustness of the Danish mortgage finance system is largely accredited to the securitiz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balance principle that assigns risks and responsibility to market players in a self-disciplinary manner and protected the mortgage banks against cash flow mismatches even during deep crisis, as history attests. It is shown how property registers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have created transparent property rights and practically reduced legal risks of mortgaging to zero. Standardization and scale of economics supported collateral efficiency, as measured in terms of simplicity, transparency, rapidity and costs. The Danish mortgage finance system illustrates the critical role of government in insuring the quality and enforceability of mortgage collateral, and reducing uncertainty for market player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sound incentive structures of the securitization model, strong commitment mechanisms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s constituted a complex formula of safeguards that—rather than specific capital coverage requirements—created the preconditions required for a well-functioning mortgage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