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3.
德治与法治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治国之策。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口号,后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从而使我国的治国之策走上了标本兼治的轨道。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孔子早就阐述得淋漓尽致。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上论述,虽如蜻蜒点水,但论述得鞭劈入理,深刻地阐明了德治与法治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都是原则和规范,要把二者的原则和规范一以贯之,就要靠具体的人去实施,也就是要靠统治集团的各…  相似文献   

4.
德治与法治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治国之策。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口号.后来,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从而使我国的治国之策走上了标本兼治的轨道。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孔子早就阐述得淋漓尽致。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上论述,虽如蜻蜒点水,但论述得鞭劈入理,深刻地阐明了德治与法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百姓有言 :“德治君子 ,法治小人 ,棒棒治驴。”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江总书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形象诠释。“德治君子”是指对于学德、懂德、守德的人来说 ,德是一把标尺 ,是扬善抑恶的。自古以来 ,许多仁人志士都曾反复强调道德教化在维持社会秩序与促进良好风尚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始祖孔子就曾说过 :“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礼之教化也微 ,其止邪于未形 ,使人日徒善远恶而不自知。”道德教化之所以受到古人如此的重视 ,首先在于道德的感召力量 ,这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 ,在…  相似文献   

6.
<正> 当古希腊的先哲们断言“法律就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并对“守法就是正义”确信不疑的时候,与他们差不多处在同一时代的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却将大量智慧都耗在了如何将充满人情味的家族人伦道德与法融为一体的工作中,因为他深信“道之以政,齐之以  相似文献   

7.
《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汉书·陈宠传》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礼的纲常原则指导着古代法律的制定,礼的规范也不断促使法律化、条文化。循礼守法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通过引礼入法,将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礼成为是非善恶、罪与非罪的标准。本文着重从"礼"的起源、儒家思想中的"礼"在传统法中的体现、礼与法的关系、对"礼"的评析,深入探索"礼"对古代法律的深刻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传统文化中,"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说文》讲"礼,履也。"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各方面的规矩。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来说明规矩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内的"规矩"。如,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内的"规矩",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党员,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这是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检验一名党员  相似文献   

9.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已在公证岗位上工作了十四年.要说十四年来的工作感受,其实只有两个字:用心--用公平之心、用细致之心、用关爱之心.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在公证工作中的一些感受: 一、公旱公正多用心,兢兢业业换民心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景帝、武帝时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6年。历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勤学好问,善于著述。他在充分掌握国家文献和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学巨著《史记》。《史记》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尤其是对司马迁德教与政刑的思想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司马迁认为,在治国理民当中,礼乐仁义等德教与法令刑罚等政刑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他说,孔子曾指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按着“释名以章义”的原则写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这就是他以“文心”书名的由来。觅取美名而垂青一个“心”字,是不是别有深意,或者说是寄托呢?看来是有的。有一段尚未引起注意的闲文,似不应放过,这就是《序志》篇的“赞”。其语曰:“生  相似文献   

12.
周伟 《政府法制》2005,(2):35-36
中国的老百姓习惯把手中握有权力的干部叫官。众所周知,为官之道应该是执政为民, 而不是当官为己。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却发现,基层少数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奉行的是另外一套"为官之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3.
近日在报端看到两则新闻!笔者感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某市为了迎接上级的卫生大检查,一连几天在全市的公共厕所里都摆满了鲜花,洒遍了香水,当地百姓无不批评:这是华而不实。有家企业老总,总爱在各种业绩的数字中掺水,用数字造假。东窗事发之时,职工群众无不斥责:这人真不实在。可见,人民群众对这个“实”字,真是心仪于胸,推崇备至。我们常常说办事要让老百姓高兴,举措要使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人民公仆来说,就要以民之需为大,以民之“实”为天。中国的老百姓最实在,最欣赏诚实,最赞美朴实,最崇尚踏实,最倡导扎实,最喜欢老实,最敬佩忠实。仔细留…  相似文献   

14.
说“心”     
“心”乃人之要害,主血脉。心脏有疾,生命危险。故,人们特别看重“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常常以“心”比之。君不见:有人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绩或某些方面出人头地,有人就会谓之曰“有野心”;一方做出  相似文献   

15.
正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带着感情下基层调研,与老百姓话家常、说交心话,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了解群众心底的渴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车轮子转一转,选群众见一见,上电视放一放",这样的调研老百姓不欢迎。下基层调研不仅要"身到",更须"心到"。"身到"是方式方法问题,而"心到"才是关键,也是做好调研工作的根本。如果"身到心不到",哪怕  相似文献   

16.
陶短房 《政府法制》2009,(7X):30-30
<正>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自杀震惊世界,让同属东方文化圈的中国人感慨不已:尽管卢武铉以反腐、反裙带斗士形象上台,却因腐败、裙带嫌疑身名俱灭,令人唏嘘。但他最终以死谢罪,这种重廉耻、敢承担的勇气,颇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和钦敬。  相似文献   

17.
<正>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许多旧的事物名存实亡,而新的事物有实无名.故形成"名实相怨"的局面.守旧势力用旧名指责新实,如叔向以"国将亡,必多制"批评铸刑书的子产;孔子以"贵贱无序,何以为国"非难赵鞅、荀寅铸刑鼎,并提出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内容的"正名"主张.新兴势力则批判旧名或赋旧名以新义,如《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商君书·开塞》:"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名辩思潮就是在新旧交争的社会大变革中逐渐形成的.这,思潮的  相似文献   

18.
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对大臣们说:“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小民易虐,上天难欺。”孟昶的这番话,多少体现了他的一点民本思想。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后,还有点忧患意识的宋太宗赵光义把蜀后主孟昶的那几句话作为治吏的警言,刻成25块“戒石铭”,分置全国各府,作为地方官吏之戒。到了明清两朝,所有州县衙门的头门内,南道之上,都将这几句警言镌刻在石碑上,以此来提醒和诫勉这里面的为官者。“戒石铭”讲的是各级官员不能忘掉自已所享有的俸禄,都是来自于老百姓的血汗这一基本事实,如欺负老百姓,天理也难容你这样的官员。俸禄来自何处呢?用孟昶…  相似文献   

19.
(一) 坚持说服教育为主。我军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有很大的强制性,同时又是自觉的纪律。因此,必须教育官兵,提高思想觉悟,启发其自觉执行。强有力的思想工作是我军维护纪律最主要的手段。毛泽东早在1930年谈到我军管理方法时,就明确指出:说服教育重于惩罚。他说,干部必须懂得,革命要靠自觉,不能强迫命令。战士是最懂得道理的,只要把道理讲清,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纪律,勇往直前,所向无敌。叶剑英也说过:“导之以觉悟,齐之以纪律”。依靠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作为我军维护纪律的主要手段,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实践表明,新的纪律条令,把“说服教育、启发自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  相似文献   

20.
理以心为用,心死于欲则理灭,如根株斩而本亦坏也;心以理为本,理被欲害则心亡,如水泉竭而河亦干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